“双减”后的首个教师节,一起思考92岁教育家于漪向当代教师提出的“三问”→

当前面临“双减”新任务,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成长,要把课堂的泡沫挤掉,让孩子实实在在学到真本领。

——人民教育家于漪

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到了,在今年的“双减”背景下,面对新课题、新挑战,老师们应该做哪些改变?面对性格各异的学生群体,如何才能把他们教好?

近日,人民教育家于漪教育教学思想高级研修班开班式在上海举行。92岁的于漪向当代教师们发出“新三问”,并解答了当下教育一些疑问。来,跟小研一起去听课吧↓

谈“双减”:给课堂再减负

今年92周岁的于漪,是中国基础教育领域唯一获颁“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的教师。从教近70年来,她开设公开课近2000节、培养三代特级教师、写下400多万字的论文专著,是无数中国教师心中的偶像。

于漪告诫年轻教师们,这些年来,教师的工作十分辛苦,特别是当前面临着“双新”“双减”的任务,面对新课题、新挑战,全体教师更要感到重任在肩,更要攻坚克难,因为教师队伍太需要引路人,太需要排头兵了。

在于漪看来,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要培养有中国心的时代新人。学科教育不能“失魂落魄”,而是要“德智融合”。

人民教育家于漪

于漪也一直关注“双减”实施情况。她认为,不少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大多是因为学习习惯欠佳。家长和老师更应关注、引导学生树立良好学习习惯、培养良好思维品质,而不要纠结于一两次考试成绩。

“我们过去的评价标准太过看重分数。但任何一张考卷都考不出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教育不能只唯分数,教育评价不能搞‘一刀切’,而应以‘人的质量’为标准。”

在于漪看来,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教师首先要做好示范,不能成为思维的懒汉,“可以说,我基本上整天都在学习,因为只有学习,让能让自己聪明起来。”

“要把我们的国情和教育实际结合起来,多梳理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原创内容,而不是一昧听别人的。随波逐流绝对不会一浪高一浪。当你们能把自己的命运和学生、民族、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时,就会有无限的智慧。”

对于当前教育新动向,于漪也了然于胸,“就拿‘双减’来说,我觉得不光要减教育外部的培训机构,教育‘内部’同样面临减负的重任。老师们要研究学习,怎么给孩子们的课堂再减减负,把那些不适合孩子的,统统去掉。”

提三问:教育本质是什么?

在研修班上,于漪对全体学员提出三个思考问题。

一是我们现在所从事的是什么性质的教育?这是作教师最根本的问题。

二是评价教育质量的标准究竟是什么?

三是今天我们教师最重要的内在需求是什么?

于漪就此指出,我们从事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与西方的教育有本质的不同,必须站在战略的角度思考,这样我们教师就会感到肩上有千斤重担,就会真正意识到教育“一头挑着学生的现在,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

于漪表示,教育的质量归根到底就是培养人的质量,要看培养的人是不是有理想、有信念、有生存发展的本领、有为国为民服务的情怀。

而往往现实的评价标准是支离破碎的,首先是以片面质量观代替全面质量观,重智轻德,以“分”论长短;其次是抓小放大,关注细枝末节却忘记了根本。

任何一张考卷考不出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教师培养的一定是一个完整的人,一定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尊重孩子的生命。

全面发展是学生的权利,教育引导孩子全面发展是教师的义务,绝不能以片面质量观代替全面质量观。

家庭教育不能把做人的第一课给丢失了,教师有没有把孩子学习的动机、学习的习惯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难道学习的初心是学而优则钱吗?学而优则仕吗?放掉根本而抓细微末节,是得不偿失的。

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安全是国家安全,这是很值得我们警惕的。

首届“浦东杏坛”活动中,于漪老师寄语教师群体

视频时长:1分

于漪认为,现在教师专业发展最重要的内在需求是精神成长。人的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教育不是一个结果,教育是生命展开的过程,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成长,教师成长的越好,学生的收益越大。

在精神成长方面,于漪认为三个字很重要:

一是思,一个不会思考的教师永远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二是学,要做到诲人不倦,首先要学而不厌,要下苦功学,扎扎实实读点“磨脑子”的书,用思想攀登,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三是做,实践出真知,要把课堂的泡沫挤掉,让孩子实实在在学到真本领,就必须实践,让实践来检验。

如果没了考试,孩子该怎么学?

小学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不得按考试结果给学生调整分班、排座位……近日,多项针对考试的“减负”措施引发社会热议。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杨东平指出,在小学阶段大幅度地减少统一考试和学校的常规考试,其实是世界各国的一个通例。小学阶段的排名和成绩,对一个人的成长并没有实质性意义。相反他是不是能够合群、学会交友、语言表达等,才真正有价值。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陈志文则表示,“双减”首先强调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让学生学习回归校园,其次才是对校外培训机构的规范和治理。

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让教育的起跑线不因贫富等差异而失均衡。

如果没了考试,不少家长困惑,孩子该怎么学?

陈志文认为,减少考试可以缓解考试焦虑,但不宜对考试绝对化看待。

“双减”强化校园主阵地作用,校内给学生减负的同时,意味着课堂效率和质量必须得到提升,用好考试这项监测工具,实际上是给教师增压。

陈志文认为,学生也不能过度呵护,孩子们不宜在温室中成长,学习的过程和结果需要合适的压力和度量。

减少考试的目的,是给孩子们创造更多的空间去全面发展,不要紧盯文化课,而不是不给压力。没有压力的成长不是一个健康的成长过程。

当下学生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中考、高考的激烈竞争。

背后的现实,是学生考不考得上211、985、“双一流”等名校,将来的职场乃至社会生活,就有可能遭遇各种显性或隐性的歧视和限制。

因此,更普遍的社会共识,是要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和吸引力,让人们认识到技术出身,也可以有同样的尊严、平等的社会地位以及体面的收入。这也是我国职业教育努力发展的方向。

综合自:市教委 浦东新区 杨浦区 解放日报 新民晚报 澎湃新闻

编辑:陈玉坤

上观号作者:上海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