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艺术宫 | 特别策划 】 阑风伏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

江南最不缺的就是雨水

立秋刚过,一场又一场的雨便如约而至

天地水汽氤氲

酝酿一场秋日限定的温柔

给人无限丰富的感受

雨,是季节变化的信号

也让画家们灵感顿生

山间雨景 绮丽磅礴

autumn rain

秋季,正是赏雨好时节,山间不乏绮丽的雨景。

《雨景图》1903 中国画 中华艺术宫馆藏

作者:吴石仙(1845-1916),名庆云,字石仙,晚号泼墨道人

上元(今南京)人,近代海派画家

吴石仙居沪时,参加了沪上著名画会“萍花书画社”

与吴大澂、顾澐、胡公寿、钱慧安、倪墨耕、

吴秋农、金心兰、陆恢等名家并称近代国画中的“萍花九友”

吴石仙最为擅长烟雨楼,创作从米芾、高克恭两家

参用西洋画渲染法,雄奇壮阔,墨色淋漓

作品往往墨晕黝润,云流变幻,妙机迥变

尤其是四季风雨晦明,无不渲染入微

雨水飘落,汇聚成溪流,在山间曲折而下,绕过小舟,滋养树木,在村口的人家处短暂停留。

有人于屋前撑伞伫立,仿佛在聆听云烟之中的风雨和鸣。“阑风伏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的山色雨景果真绮丽,杜甫诚不我欺。

从对景物的布局和构图上看,此图都称得上细致独到。画中左侧山峦重叠,于薄雾中若隐若现,近处一座小屋,为这一方雨景平添几分人情味。

为了展现细雨在风中的动势,画家进行了生动的水墨渲染,墨晕黝润,烟云生动,山峦林壑,阴阳向背处,皆能渲染入微,晦明之机、风雨之状,无不一一幻现而出。

骤雨倾盆 激烈动感

autumn rain

如果雨下的毫无征兆,那随之而来的就不只是好风景了。

这幅画中的水乡小镇,就遇上了一场意外大雨。

《江南晴雨图》1987版画 中华艺术宫馆藏

作者:王维新,别名韦欣,生于浙江温州,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中国最早的个人铜版画作品被国际艺术博物馆收藏的版画家

一座桥,将空间一分二。

桥面之上,骤雨有倾盆之势,从右而左,有人撑伞疾步如飞,也有人骑车迎风飞驰,每个人希望逃离这场雨,氛围紧张激烈。桥洞之下,小船刚好避开大雨,显得从容安定,一叶小舟竟然显出了诺亚方舟之感。

画家使用硬朗尖细的线条,呈现出桥上桥下的两种对比状态,营造出强大的情绪张力,给观众代入感。让人不禁想沉入情境去思考,“如果我在画中,是选择偏安桥下坐看风雨,还是和雨滴来一场速度的较量?”

田园小雨 润物无声

autumn rain

雨除了带给人烦恼,也许还有一些意趣。

尤其是对少年人而言。

《田园小唱——小雨》1987 中国画 中华艺术宫馆藏

作者:张培成,江苏太仓人

曾就学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系

现为上海中国画院创作研究室副主任、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少年和小河是最好的伙伴,在属于他们的小天地里,尽情游泳、发呆、嬉戏。

细雨翩然飘落,杂着微风,轻轻地拍在身上,少年随手摘一片初秋的大荷叶,和鹅一起奔跑起来,恣意和天真在润物细无声的雨中发芽。

画家用富有节奏感而简略的线条构图,恣肆而概括,笔墨与造型融合得灵动自然,平中见趣,自在自如,有一种朴无忧无虑的朴实,仿佛让人在画中回到了家乡的童年。

林间微雨 细腻动人

autumn rain

下雨时,树木有着晴天时少见的温柔。

《微雨》水粉画 中华艺术宫馆藏

作者:余国宏,广东开平人

现常住澳门和珠海两地,现为广东画院海外特聘画家

一场《微雨》,下在秋日的公园中最为合适。

岸边生长的许是梧桐和竹子,微雨携着和风,给林木洒上了一层温润的光泽,化作极细的线条潜入水中,一切都发生得如此静谧,仿佛秋天在心头悄悄出现的忧思。

雨后城市 温和包容

autumn rain

雨后的城市,虽然有着不同的建筑和街道,

但呈现出一种相似的包容性。

《雨後夜景》2001油画 中华艺术宫馆藏

作者:方祖燊

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所资深教授、语文学者、散文作家、文艺理论家

黄昏风雨初歇,雨后夜色颇有油画独特的物理质感。

画家捕捉城市中的一处街景,灯火辉煌的百货大楼在雨后的雾气笼罩中朦朦胧胧,马路上雨水过后分外干净,倒影出灯火明暗,在安逸中又透露着从容。

从第一盏路灯开始,城市逐渐被点亮。被工作困住的人们,开始从一座座高楼中走出,在润湿的空气里,感知初秋的清凉。

雨水贯穿了时间的流转,提醒人们四季更迭。

山间的雨景,小镇的骤雨、田园的细雨、林间的微雨、城市的雨后,在不同的场景中,雨水会让人生出完全不同的情绪,这便是雨水的奇妙之处。

想必,画家们也曾遇到过无法躲避的风雨,一如人生无法时时顺遂。但不论风有多劲,雨有多大,一切都会雨过天晴。

人也不能两次踏进同一个秋天,但人的一生,又拥有很多个秋天。

中华艺术宫为大家呈现馆藏“雨水”,希望大家从秋雨开始,记住每一个时节的珍贵。

编辑:王璐   |  主任编辑:吴雯雯

上观号作者:中华艺术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