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惊艳的松江民间艺术,你见过吗?

松江丝网版画作为一种创始性的农民绘画尝试,是以江南农村生活为创作背景,运用现代丝网感光技术,采用历史悠久的蓝印花布孔板和丝印孔板、绘印、刻印结合的民间绘画,吸收了民间灶画、民间剪纸、民间刺绣等民间艺术形式。车墩镇的丝网版画牢牢抓住了乡土生活的创作元素,并在版画的后期制作中拓展了一些新的技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成为了松江车墩的文化品牌。

“我从1987年开始接触丝网版画,算是松江最早接触农民丝网版画的一批人。”吴颖伟是版画美术馆的一位资深创作者,从小对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早年开启了丝网版画的探索之路,但迫于生计压力,并没有将其作为职业,在长达30年的打拼后,2017年又重回艺术之路。“虽然从事了其他行业,但在我的后期创作中,这段经历给了我很多灵感。”吴颖伟说,版画工艺非常复杂,创作到一定程度后,他又延伸到了其他类别,以国画为主,继而再将国画的创作手法融入到版画中,两者相互渗透,互为借鉴。吴颖伟向记者介绍,本土的丝网版画在技艺上注重技术革新,专注寻找肌理效果;在色彩上追求强烈而明快的民间色,在造型上自由取舍,画面效果既具有浓烈的江南农村生活趣味,又具有现代的审美理念。

一幅名为《出征》的画作曾在上海中华艺术宫展览,这是吴颖伟在2020年3月绘制的作品。画中展现了医护人员前往疫区支援,临走前与家人告别的场景。绿色、橙黄色、黑色、白色为主色调,交叠上色,传达出一种理性与希望。除了主体人物的送别场景外,细看时,还可发现隐藏在人物周围的喜鹊、门神、梅花、荆棘等意象点缀。喜鹊象征着我们终将战胜疫情,门神象征着一种内在传统的坚守,梅花象征着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荆棘则是同舟共济渡过难关。这些精巧的构思拓宽了画作的空间感,加深了内容的层次感。“这是我近期创作比较满意的一幅作品,核心是祈愿人民英雄能披荆斩棘、走向光明。绘画前,我花了很长时间来构思,希望它不要局限于表象。”画中可见房屋瓦片清晰的纹理、枝叶分明的脉络,足见花费的心力。

无论是命题类创作还是自由创作,吴颖伟总是会融入一些细节性的创新元素。在一幅描绘上海消防救援队的画作中,浩浩荡荡的消防队伍高举旗帜,英姿飒爽。细看,队伍中的每个人物样貌特点不一,颇具写实感。消防队的身后是“汇聚一堂”的上海标志性建筑,气势恢宏。“我在这幅画中用了4套版,红、黄、蓝、黑,建筑中掺了一些红色,既亮色点景,又烘托主题。”吴颖伟告诉记者,由于近几年还专攻国画,因此两种作画风格互为影响,版画中会带有写实特点。在吴颖伟诸多的画作中,《蘑菇坊》深受赏画人的喜欢。该画取材于乡村实景,“蘑菇的培育需要高温加持,在过去艰苦的岁月里,坊内必须放置多个煤炉用以加温。”吴颖伟解释,在不通风的室内长期烧煤炭,会导致一氧化碳浓度过高,有时培植蘑菇的人在室内待久了就会中毒晕倒。现在技术发达了,有多种方式可以对室内进行加温,但没有经历过这种情境的人是无法体会到当时的不易。

“技术层面上,我还有待提高,远达不到其他老师的艺术水平,我也一直在学习中进步。”尽管在丝网版画领域中造诣不小,但是吴颖伟始终保持着谦虚严谨的态度。画有余力之时,吴颖伟还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向来自四面八方的学徒无偿教授版画艺术,希望这项民间艺术能够薪火相传。他的学生年龄跨度颇大,其中既有稚嫩儿童,也有耄耋老人。“我教学生一直保持着不收费的原则,包括所有学员用的笔墨纸砚,在我这里都是免费提供。”吴颖伟透露,免费教学已经坚持了九年,他说:“内心觉得有意义的事,就会一直干下去。”

此外,为了增长学生的艺术见识,吴颖伟还时常邀请业内的其他艺术家为学生们讲学,进行绘画技艺上的分享交流。”在吴颖伟看来,丝网版画虽然谈不上历史悠久,但却以独特的手法记录了大量的乡村文化,现如今的车墩丝网版画,已经不局限于静态文化的状态,而逐渐延伸到非遗衍生文创系列,转化为生活所需的艺术品、实用装饰品以及收藏品。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重视和挖潜丝网版画的魅力所在,车墩镇党委政府也给予了版画美术馆大力支持,创作场所越来越大,创作队伍越来越庞大,未来版画美术馆还会将这项非遗传承结合到各个领域。“我一直热爱绘画艺术,也一直坚持版画创作,希望能贡献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将这门艺术传承下去。”

作品欣赏:国画 《紫气东来》

俗语有云:紫气东来,福气满堂!紫色象征着祥瑞之气,被视为吉祥高贵之色。画作通过紫色渐变深浅的层叠交织给予了视觉上的唯美享受,再以偏暖色调的蓝、绿、白加以调和点缀,添加了色彩的流动性和朦胧感,颇有一种紫气东来,跃然纸上之感。

作品欣赏:国画 《深坑》

画作以全景视角凸显了深坑酒店的恢弘气势,酒店置于盎然绿意与神秘深蓝之间,其弧形的线条与柔和的色彩淡化了黑灰色矿石的视觉冲击,反而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以国画写实的同时,却不失写意的神采。

■文 朱颖宏 倪伊 ■图 岳诚

■栏目责编 沈莉娜

■栏目主编 代启应

上观号作者:上海松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