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00年前,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上海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和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为建党奠定了重要的阶级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上海产业工人勇当排头兵、先行者,为这座光荣的城市续写了新的光辉篇章。
如今,红色基因更成为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系统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坚实支撑。在红色基因的传承下,个个都是党的优良传统的继承者,人人争当党的历史故事的宣传员。我们将从船舶、航天、电力电信、石油石化等领域,全面展示上海产业工人的红色基因,从中汲取营养,转化成奋勇争先的不竭动力。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我们将在新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
上海经信委微信公众号将陆续为您讲述这二十个红色故事,敬请关注。
造船人攻坚葛洲坝船闸
1969年3月30日毛主席亲自批示兴建葛洲坝,因此葛洲坝工程又被称为“330工程”。长江葛洲坝二号船闸为人字门,号称“天下第一门”,是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二、三江工程通航的关键设备。其门体之大、精度要求之高、施工工艺之难都是世界之最。
二号船闸人字门分上下闸,共4扇门。上闸首高13.48米、宽19.70米、厚2.7米、约重570吨,世界最大的人字闸门之一。担任二号船闸人字门设计的是长江流域规划设计院资深的工程师。当他们参照世界最大的船闸美国威尔逊船闸人字门,采用国际先进的钢止水技术,拿出整套设计方案时,一个意想不到的麻烦出现在他们面前:门由谁来造?
在设计方一筹莫展的时候,当年国家煤炭部副部长沈鸿想起了万吨水压机,想到了江南造船厂。
图 | 葛洲坝水利枢纽人字闸门
于是,德高望重的沈鸿老部长亲自点将江南造船厂。
这是全国瞩目的工程,江南造船厂只能胜,不能败。为了赢得这场战役,江南造船厂派出了以邵炳钧为首的强大阵容。
二号闸门首次采用连续钢质支枕垫,以承受门体关闭后产生的压力。技术要求规定,门体两侧支枕垫的结合面最大漏泄不大于0.2升/秒米。这个要求,大大高于常规水工结构验收规程中0.8升/秒米的规定。
据有关资料介绍,此类门体在国外也只有借助大型机床加工才能达到这个要求,而我国当时还没有这么大的机床。
为了达到这个精度要求,设计部门苛刻地规定:门柱端板中心线在其受力方向上的弯曲度必须小于5毫米。支枕垫块中心线与端纵梁腹板厚度中心线要在同一平面上,在34米高度内最大偏差不大于5毫米。
这是技术要求的极限,在当时的施工条件下,想要达到这样的要求,比登天还难。
这个担子就像闸门一样压在江南人的肩上。这是国家重点工程,关系到国计民生,技术要求再高,也要想办法做到。
焊接,是门体制造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十分重要的环节。施工稍有疏忽,就将引起严重变形,门体精度也就无法保证。
为了把住焊接这一关,江南造船派出了建造万吨水压机,攻克了电渣焊技术的“电焊大王”唐应斌。唐应斌白天在工地和工人们焊接,晚上又要给工友们上焊接工艺课。
钢板都是三四十毫米厚,想要焊透焊牢,首先要将加强钢板的焊接处削成三角斜面,然后从三角斜面的顶点开始一层一层地焊。一条焊缝要焊上二三十遍,一天干十几个小时,也只能焊一米多长。
电焊小组的几十位焊工为了抢时间,每天十几个小时不离工地,站起来连路都不会走了。焊枪很烫,戴着隔热手套都没法拿,焊枪烫手了就放到水里浸一下,拿出来接着干。
电焊二组的顾希范,焊人字门时妻子已是癌症晚期,可是焊接人字门的工作紧急,也就没请假去照顾妻子。当他还在工地上全神贯注地焊接时,妻子已经去世了。
整整四个月,电焊组的工人们一共焊接了上闸首人字门上千条、近万米的焊缝。探伤拍片几百张,合格率达99.25%。
人字门的门轴支撑旋转设施,俗称“蘑菇头”。葛洲坝二号闸人字门的“蘑菇头”直径为800毫米,这么大的“蘑菇头”不仅在我国前所未有,而且对光洁度要求极高。
面对从未遇到过的棘手问题,江南工人们绞尽了脑汁。
没有可以加工这么大设备的机床,江南工人就对现有的机床进行改造,再做好样板,用“靠模”的办法来加工。“蘑菇头”加工出来,再用“滚压法”提高光洁度,最后再由几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用手一遍遍修正,最后光洁度远远超出当时要求的标准。
为了使人字门准确严密地合拢,保证彻底断流,在门和门框的结合处需安装承压条。承压条由半径为668毫米的圆弧槽体和同样半径的外圆弧柱体各30块组成,每块高1.5米。
这么大这么长的圆弧槽,镗床根本无法加工;用刨床加工,达不到精度要求;铣床的铣头没有这么大的回转直径,更没有那么大的铣刀盘。
一个月圆之夜,时任江南造船轮机车间刨铣组长的叶中孚加班到深夜骑车回家。温柔月光洒在地上,叶中孚无心欣赏,承压条的问题始终在他脑海里翻腾。看着自己被月光拉长的身影,叶中孚似有所悟:一个圆盘倾斜后的投影不就是一个椭圆吗?
当即,叶中孚返身回到厂里,对着他的铣床,仔细琢磨起来。
经过大量计算和反复试验,叶中孚找到了解决的办法,他用铣刀盘倾斜于工作表面进行铣削的方法,快又准地加工出承压条。不仅为闸门的密封性提供了可靠的保证,而且还为全厂按时完成人字门建造任务争得了时间。
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叶中孚创下了用小刀盘加工大圆弧的奇迹。
1978年11月,上闸首人字门制造完毕。11月28日,“330”工程局派人前来验收测量。
1979年8月,上闸首人字门按期完成,并通过鉴定。
1981年1月4日,葛洲坝大江围堰胜利合拢,葛洲坝船闸开始投入运营。
▲1981年后,葛洲坝船闸首次试航(徐达 摄)
◄顶推船队通过葛洲坝二号船闸
最终,通过众多江南造船厂人的不懈努力、攻坚克难,这座“万里长江第一坝”,终于屹然矗立在滔滔江水之上。
以史为鉴
2021
开创未来
红色故事·下期预告
08 百年油库里的红色基因
上观号作者:上海经信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