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非洲现代史》:一部中国学者从中国视角观察和分析非洲历史的力作

好书推荐

好/书/推/荐

阅读感知生命

《非洲现代史》

李安山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立足中国视野,反思西方史观;

一部带有强烈问题意识、正当其时的非洲现代史。

史论结合,研判国内外现代非洲史研究得失;

详略得当,全面展现非洲大陆的现代化进程。

《非洲现代史》由非洲史权威学者李安山历时多年撰写而成,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四个方面聚焦现代非洲,为中国理解非洲提供一套知识参照系。

作者简介

李安山,多伦多大学博士,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国非洲史研究会会长,中国亚非学会副会长,中国非洲问题研究会副会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洲通史》(9-11卷)国际科学委员会副主席,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并担任多种国际学术期刊的编委。

从中国视角研究非洲

文/李安山

非洲在世界历史中处于何种地位?

这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

2008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同事张小明教授从欧洲访学回来,告知一位荷兰外交官有关非洲的著作正在译成中文出版,这位外交官希望我能为这本书的中译本写几句话。几天后,我收到了维恩(roel vander veen)先生寄来的英文著作《非洲怎么了》(what went wrong with africa?)。读完这部著作后,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作为一位长期在非洲工作的外交官,作者对非洲有着无穷牵挂和深厚感情。然而,一种欧洲人的种族优越感跃然纸上。他对殖民主义的消极遗产只字未提,似乎毫无认识。

全书有两个观点:非洲失败了;非洲失败的原因是其“社会结构和文化出奇的僵化”,这种僵化以及相应的特征构成了发展的主要障碍。他明确表示:“非洲的前途并不太乐观。”

换言之,非洲发展缓慢的责任全部在非洲自身。究竟是因为这种特殊的观察角度使他只能用“现代化”理论去解释非洲的发展,还是由于“现代化”理论的影响使得他得出这种结论,我们不得而知。

由此看来,在中非关系快速发展的今天,中国学者有责任也有必要写一本从中国视角观察和分析非洲历史的著作。中国与非洲关系的快速发展一方面要求学者对非洲历史进行研究以提供知识参照系,另一方面也催生了广大民众对非洲历史的兴趣。

如果我们将非洲放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观察,我们会发现,非洲对人类发展贡献卓著,这个大陆与世界历史进程的关系可谓千丝万缕,至少表现为以下层面:

非洲是人类的发源地,这一点已经日益为考古发掘和基因研究所证明。可以这样说,人类从非洲走向全世界。虽然对埃及文明是否起源于非洲这一问题存在争议,但毫无疑问,非洲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非洲大陆早期为人类发展贡献了各种文明,如埃及文明、努比亚文明、埃塞俄比亚文明、东非斯瓦希里文明、西非文明(加纳、马里、桑海、伊费、贝宁、阿散蒂)、刚果文明、津巴布韦文明等。

非洲作为大西洋奴隶贸易的受害者,为欧美的原始积累和工业化做出了贡献。强迫迁徙及后来的自由移民使非洲与世界融为一体,非洲人遍布世界各地。在这一点上,非洲人与华人颇为相似。

非洲被强行纳入世界经济体系,这一过程使得非洲成为人类发展进程的重要部分。一个自然资源丰富的大陆为整个世界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血液和乳汁,而它自身仍然落后,它的发展充满着困难和艰辛。

殖民主义统治使非洲经历了各种痛苦,非洲独立不仅从各个方面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也揭露了欧洲殖民统治的劣行,在国际舞台上对质疑殖民主义的道德及其在国际法中的合法性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南部非洲推翻以种族歧视为特征、以隔离制度为基础的白人种族主义政权,对在世界范围内彻底否定种族主义的伪科学和种族歧视的伦理起到了重要作用,对实现种族平等的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

非洲大陆不仅创造了各种文明使世界文明增色,非洲本土的宗教、哲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以及竞技等传播到全球各地,她所特有的以包容为特点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及文化感染力使整个世界受益匪浅。

20世纪是中国与非洲共命运的世纪,21世纪将是中国与非洲同发展的世纪。如果说,20世纪中国与非洲共命运主要表现在列强瓜分、社会剧变、民族复兴和国家建设四个方面的话,21世纪的中国与非洲可以在建构新的国际政治秩序、推进世界经济发展、塑造包容和可持续发展模式等方面通力合作。只有这样,中国与非洲才能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

非洲总是不断有新鲜事物产生。

——古罗马历史学家老普林尼

在非洲,这种创造活动,几百万年前就已开始的人类的自我创造活动,仍在进行着。

——非洲学者基泽博

曾遭遇西方列强瓜分厄运的中国人,一直尝试着跟着世界潮流走,而近代以来的所谓“世界潮流”,只不过是“西方潮流”的代名词。这也合乎逻辑,因为人家走在前面。建国后的十多年,中国为了加快建设步伐,调整了方向,尝试着跟着苏联走。然而,历史再一次教训了国人。

值得深思的是,新中国成立后,被明智的西方学者称之为“浸透着冷战高潮中美国人对自身的某种信念”的“现代化”理论,居然成了中国发展的指导思想之一,这颇有意思。当然,一种概念的运用并无专利。西方人可以用,我们也可以用,如“民主”、“人权”等概念。然而,重要的是,我们应赋予这些概念以符合自身条件和价值观的内容。

布雷默曾在《各自为政:“零国集团”世界的赢家与输家》中指出:二战以来经历的全球化进程显然是由美国主导的。这一论点并不充分。一方面,美国企图主导这一进程;另一方面,一只看不见的手使得一些美国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发生,其中包括新兴经济体的崛起。谢立中和孙立平认为:“现代化是一个全球化的过程。它从欧洲开始,通过传播等途径扩散到全世界。所有的社会都曾经是传统社会,而所有的社会也都将转变成现代社会。”

为了巩固核心国家的地位并从意识形态和物质利益上控制非洲,西方特别是美国企图主导的“现代化”进程确实在非洲发生。然而,这种“现代化”进程并未为非洲带来福祉。

非洲大部分国家目前面临着多重挑战:国家制度的巩固与国家良性治理面对各种困难;加快经济发展与经济资源的合理分配;国家民族建构的挑战,特别是对于那些存在跨境民族或社会集团碎片化的国家而言;加速非洲一体化和联合自强以有效应对外来势力的干涉。

近代以来所建立的世界政治秩序缺乏平等和公正,也不合理;国际经济体系由富国操纵,体系内部的相当部分已经过时;非洲国家在当今国际舞台上充当着边缘角色,在重大国际问题上往往既不能表达自身诉求,也难于维护自身地位。因此,非洲国家热切希望对现存的政治经济秩序进行改革,使自身利益得到适当保障。

中国的非洲研究虽然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但经历了诸多曲折和坎坷,至今研究水平还相对落后,这是我们应该承认的现实。西方学者的研究水平且不论,早期苏联学者的研究我们也是望尘莫及。

虽然中非关系的快速发展大力推进了中国学术界对非洲的重视,但这种研究多集中于当代中非关系。值得庆幸的是,目前一批中青年学者正致力于非洲历史与现状的探索,既重视实地考察,也注重档案研究,出版了一批有实力的成果。

本文节选自前言,有删减。

资料: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编辑:段鹏程

上观号作者:书香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