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滋有味】小小咖啡馆里的大上海

无咖啡,不上海。上海咖啡馆多达8500家,位居全球城市之首,每万人就拥有2.85家,每年人均消费20杯。无论是年轻白领,还是爷叔阿姨,有事没事都爱去咖啡馆坐坐。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杯咖啡能品出城市的韵味。现在的咖啡馆,早已不是简单的喝咖啡的地方,而是一种社交的空间、生活的体验、情感的慰籍,涵养着城市气质、彰显着城市温度,是国际化都市的一抹亮色,成为衡量城市软实力的重要指标。

咖啡馆之于上海,是开放包容的彰显

上海是中国最早接触咖啡的城市。1851年,咖啡馆就和报纸、煤气、电灯一同进入上海,第一家咖啡馆——生昌咖啡馆在虹口开设。1935年,中国最负盛名的德胜咖啡行在静安寺路创立,成为上海咖啡厂的前身,此后全国大部分咖啡都产自这里。上世纪90年代,上海迎来浦东开发开放的历史性机遇,星巴克等国际品牌纷纷涌入上海。现在,几乎所有国际知名咖啡品牌都把进入中国的“首店”“首秀”放在上海,而本土品牌manner、seesaw也是从上海开始进军全球市场。

作为“舶来品”的咖啡馆,早已融入这座城市的生长肌理,成为海派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符号,也成为融合东西方文化最有效的载体。比如,百年老字号乔家栅推出“乔咖啡”品牌,主打“中式糕点+西式咖啡”,亦中亦西、中西合璧、跨界体验,充分体现了魔都开放包容的特质。

咖啡馆之于上海,是品质生活的空间

目前,中国咖啡馆数量最多的6座城市分别是上海、北京、广州、成都、深圳、杭州,这个排名差不多也是我们心目中宜居城市的排名。咖啡馆让城市生活更美好,一流城市总能集聚高品质的咖啡馆,让人驻足往返,慰藉心灵。

散发着氤氲香气的咖啡馆,也是一个个舒适、自由、充满设计感的都市新空间,不仅让城市的活力和热情有了集中释放的场所,带来独具魅力的生活体验,更能激发对生活的灵感。正因如此,咖啡馆成为很多人的“心头好”。上世纪30年代,左联作家夏衍就经常在dds咖啡馆的专属卡位写作《蚯蚓眼》。鲁迅常去公啡咖啡馆会友谈事,他在日记中多次记载,“午后同柔石,雪峰出街饮加菲”,“午后同柔石往公啡喝咖啡”。

置身超大城市,快节奏是生活常态,咖啡馆不仅能放慢心跳、放松灵魂,还提供了一个有别于家庭空间、职场空间之外的第三空间。比如,在徐汇滨江新开的manner coffee,敞开式的四层露台,点上一杯二十元的拿铁,远眺浦江上轮船游弋,黄浦江的绝代风华尽收眼底,一伸手就可以碰触城市的蓬勃气息。把咖啡馆建在最好地段、打造最佳体验,是这座城市“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的生动写照。

咖啡馆之于上海,是创新活力的象征

咖啡馆是“创业孵化器”的代名词。戴德梁行发布的星巴克指数,代表着一座城市的竞争力和创新力,星巴克越多的地方越有活力,而上海的星巴克指数在全国遥遥领先。以咖啡馆为媒介,集聚着创新人群、构建着创新生态、激发着创新灵感。

咖啡馆里,每一场谈笑风生,都可能蕴含kpi的爆发;每一次苦思冥想,都可能带来商业模式的颠覆;每一次牵手对接,都可能是一次行业的重新洗牌。看看上海的产业地图,创新集聚之地往往都有很多咖啡馆。上海很多高科技园区,都把咖啡馆作为重要设施来布局,很多创业者都是从咖啡馆起步、成长。2012年的张江集电港,集成电路行业还不像现在这样家喻户晓,为了“抱团取暖”,当时近300位行业大咖及产业专家,共同发起了一家ic咖啡馆。就是在这个咖啡馆,著名的卓胜微的合伙人碰撞出相同理念,达成了合作意向,随后成功上市。这样的成功案例,不胜枚举。

咖啡带来的想象力还不止如此。去年,咖啡馆甚至被搬到“外滩大会”主论坛上,金融界大咖们喝着“数字咖啡”,畅谈全球金融科技和区块链技术,激起无数滚烫的“沸点”“燃点”。

咖啡馆之于上海,是时尚潮流的热度

网红是社会情绪的同频共振,网红打卡点体现的是城市的文艺范、时尚潮、潮流感。近年来,上海网红咖啡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咖啡特色小街”南昌路是最密集的区域之一,平均每50米就有一处喝咖啡的地方。

在上海,你能看到最新锐的咖啡馆,新概念、新口味、新品类应有尽有。带着温度与暖意的熊爪咖啡、将酒融入咖啡极具创意的o.p.s咖啡、边喝咖啡边撸猫的mocha、融入实体书店的茑屋书店咖啡、可以吃杯子的咖啡m stand、老友记主题店the friends cafe……这座城市的现代感、多样化、烟火气,都融化在一杯小小的咖啡里。

据咖啡馆热力图显示,上海独立的咖啡馆主要集中在淮海路和陕西南路区域。在这些最具“上海腔调”的文化地标、风貌街区,咖啡馆与时尚创意、文化艺术、文化底蕴碰撞交织,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神奇魅力,拥抱着各种可能性。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上观号作者:魔都小哨兵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