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0日上午,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讲堂”系列讲座第三讲在社图书馆举行。本次讲座邀请到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领军人才、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秘书长、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副会长、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副会长刘钊先生主讲,主题为“出土文献研究的前景及相关选题的编辑出版”。讲座由社总编辑、汉语大词典编纂处主任张荣主持。
讲座伊始,刘钊先生介绍了出土文献研究当前形势,指出,出土文献研究已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前景广阔,这得益于国家出台的相关方针政策和出土文献的不断发现。近些年,研究出土文献的相关机构纷纷成立。在各级各类项目中,有关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的选题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最近两年,各级各类项目中还纷纷出现了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冷门“绝学”专项和相关选题。目前,有关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的专业刊物已达17种。2020年教育部出台了“强基计划”,2021年,中宣部、教育部、国家语委等八部门共同启动实施“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可以确信,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出土文献研究都将是学术界的热点。根据目前的研究进展,刘钊先生介绍了一些具体的选题规划。
出土文献主要是指地下出土的汉魏以前的文献。出土文献按时间顺序,大致可以分为商代和西周的甲骨文、商代和西周的金文、春秋战国文字、秦汉文字。按照文献的载体来分类,可以分为甲骨文、金文、简帛文字、玉石文字、陶文、漆器文字等。与传世文献相比,出土文献大部分都是当时人所写,保留了较为原始的面貌。刘钊先生列举了甲骨文、金文、简帛材料中的十多个例子,说明了出土文献所蕴含的丰富的内容。这些内容,不仅提供了先秦秦汉史、古汉语、古代文学等方面的新知新见,也改变和修正了一些传统的观念和认识,价值重大。
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越来越趋于精密化和立体化,对古文字资料的著录、整理和研究越来越精细和全面。照相、红外线、计算机技术和印刷技术的提升,是这一进步的主要助力。刘钊先生从甲骨文、金文、简帛的拍摄、整理、著录等方面介绍了技术现状、研究需求、刊布注意事项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根据这些新技术、新需求,从一些具体问题入手,刘钊先生介绍了甲骨著录书、金文图录书和简帛类书籍的编辑要点。
刘钊先生以活泼有趣的形式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出土文献的研究背景与丰富内涵,新技术给整理和出版工作带来的变革以及相关图书的编辑要点,这给编辑人员、数字技术部门、发行人员等带来了极大的鼓舞和启迪。“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学术”,学者要“预流”,出版从业人员也应“预流”。出土文献的整理出版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和文化意义,我们应努力承担起时代赋予的责任。
资料:上海辞书出版社
编辑:段鹏程
上观号作者:书香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