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革命者》是具有情感温度的历史

《革命者》

何建明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书写革命群像,重构革命精神

——评何建明《革命者》的叙事策略

文/佘飞

抵达真实的历史书写

《革命者》是一部以文学手法书写历史的非虚构作品,书写了新中国成立前,革命先烈们为了坚持革命信仰,为了争取民族独立、民族解放,以及为了建设新中国,前赴后继、浴血奋斗的故事。

作为一部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以文学的手法书写早期党史的作品,《革命者》在叙事策略方面,具有鲜明的特征。

历史书写首先要尊重事实,叙述事实。我们相信历史,愿意阅读历史,是因为我们愿意相信真实反映客观历史的历史书写。

写作时,作者多次在北京、上海、南京、广州等地追寻早期共产党人的活动足迹、寻找写作的资料,最后,作者把目标聚焦在了上海龙华革命烈士纪念馆和南京雨花台革命烈士纪念馆中的烈士们身上。

详实的历史资料既是书写历史的基础,也是历史书写的客观材料。

在《革命者》中,我们能够看到书中引用了大量的革命者的日记、书信、文章、诗作、家书,甚至是遗书。

这些珍贵的史料,不仅承载着珍贵的历史信息,而且凝聚着革命者真挚的情感。这是虚构写作所不能抵达的真实感,恰恰是非虚构写作的优长之处。

例如,在《革命者》第五章《职务越高,牺牲的概率越大;他们义无反顾》中写到刘伯坚烈士的故事时,就引用了刘伯坚烈士的诗作和遗书。

1935年3月4日,刘伯坚与陈毅在赣南根据地坚持革命斗争时不幸负伤被俘,他在狱中写下了诗歌《带镣行》:“带镣长街行,蹒跚复蹒跚。市人争瞩目,我心无愧怍。带镣长街行,镣声何铿锵,市人皆惊讶,我心自安详。带镣长街行,志气愈轩昂,拚作阶下囚,工农齐解放。”

这首诗作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情状,今天我们阅读刘伯坚烈士的诗作,仿佛看到了这样一个画面:作者戴着镣铐游街示众、蹒跚而行,但是面对敌人的严酷摧残,他仍然大义凛然、无惧无畏。

3月21日,刘伯坚被敌人杀害。作品中直接引用了刘伯坚烈士在生命最后的时刻所写的家书。家书中流露的是革命烈士对流落民间的年幼的孩子的牵挂,对亲人的嘱托,读罢令人凄然泪下。

家书所产生的特殊艺术效果远比任何叙述和修辞来得强烈。

此外,在《革命者》第十章《家书、遗书和最后的呐喊,犹如“永不消逝的电波”,照耀着今天与未来……》中,作者专门用一个章节的内容来叙述和展示革命者的家书和遗书。一位位烈士的真实事迹,就是一段段鲜活的、立体的、有血有肉的、真实的历史。

以人物为中心的群像塑造

作为一部讲述革命初期的党史的非虚构作品,在作品的结构层面,人物既是叙事的中心,又是书中重要的线索。

作品通过书写人物来书写历史,由人物串联起故事情节。

所以,这部以文学建构的“党史”是由一个个具体的鲜活的革命者的事迹组合而成的。例如,《革命者》第四章《1927,用共产党人的血染红的那个年份……》中写了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牺牲的三位烈士:汪寿华、赵世炎和罗亦农,他们是革命的同事,牺牲时年龄都只有26岁。

作者从1927年三位烈士的牺牲写起,倒叙了他们三人并肩奋斗的革命生涯,中间还穿插叙述了他们三人早期各自的革命经历。

1926年5月7日,为了配合“北伐”武装起义,中共上海区委决定成立军事特别委员会,汪寿华、赵世炎和罗亦农成为革命同事,三人从此开始并肩战斗,他们共同领导了第三次上海工人武装起义,之后,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三位烈士英勇牺牲。作者通过对几个具体的革命者的书写,写出了当时革命形势的严峻和革命斗争的艰苦卓绝。

《革命者》中所书写的真实的历史人物众多,书中有名有姓的英烈人物就有250余名。

其中既有我们熟悉的、大名鼎鼎的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陈望道、蔡和森、周恩来、邓中夏、项英、聂荣臻、刘伯坚、叶圣陶、沈雁冰、鲁迅、殷夫、柔石、陈延年、陈乔年、刘少奇、蒋光慈等人,还有许多我们并不是很熟悉的黄竞武、郭伯和、黄仁、李汉俊、戴季陶、沈玄庐、何孟雄、刘华、何秉彝、顾正红、恽代英、尹景伊、王荷波、杨殷、李硕勋、赵君陶、何绍裘、谢文锦、陈君起、张应春、汪寿华、罗亦农、赵世炎、黄竞西、杨光华、张秋人、彭湃、蔡博真、伍仲文、曹顺标、金佛庄、俞秀松、袁咨桐、丁香、钱瑛、王一飞、黄励等一大批革命烈士。

《革命者》所书写的不是单一的“英雄” ,而是革命者群像。

革命者的事迹离不开历史背景,历史背景甚至影响着革命者的生死。作者在书写革命者的时候,将革命者个体与时代相结合书写,将具体的历史人物放在时代大背景中,展现人物在严酷、复杂的革命环境中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不屈不挠地奋斗。

革命者既是一个个个体,又是由一个个个体聚集而成的群体。作品通过对一大批革命者个体事迹的呈现,其实所凸显的是革命者所代表的历史进步力量的群体形象。

追寻初心的精神重构

《革命者》书写了大量的革命烈士的真实事迹,但作者的创作并没有止步于讲述革命者的故事,而是通过梳理革命者的革命历程,回望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初心,呈现革命者的精神。

《革命者》第七章《革命者只求生命之花的美丽绽放》写到殷夫和柔石两位烈士的事迹。

殷夫当时既是一名坚定的革命者,还是一名影响很大的诗人。“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期间, 17岁的殷夫被人出卖而进监狱。

1928年秋天,他被特务抓捕再次坐牢。1929年底,殷夫与家庭断绝关系,开始走上真正的革命生涯。1931年1月17日,殷夫与柔石等人在上海东方旅社参加党的会议时被捕,同年2月7日被敌人杀害。

《革命者》书中写了很多这样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是革命者真实的生活,更是有情感温度的历史细节,读罢感人肺腑。

正如作者所感慨的:“这就是为我们共和国成立献出年轻生命的革命者,他们只有理想和热血、信仰与忠诚,别无其他。”

《革命者》写出了革命者的精神。革命者的精神就是为了信仰,为了民族独立,不屈不挠、视死如归、敢为天下先的精神。革命者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做到了这一切。

《革命者》书中书写的革命烈士不是“高大全”的英雄,而是普通的平凡人。

在书写这些革命英烈的故事的时候,作者摆脱了拔高式、教化宣传式的书写,而是注重对革命者的日常生活、“个人史”、家事,甚至是儿女情长的书写,以此来描绘革命者的革命史,以及展现革命者身上的人性与人情,拉近了读者与革命英烈之间的距离,使得革命者的精神更加容易被理解和接受,文字也更具有人情味。

其次,作者把历史人物的人生轨迹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结合在一起叙述,使得革命者的革命事迹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斗争史交相辉映,从而将个体的斗争与党的斗争,与民族、国家的斗争熔铸在一起,达到了精神重构的效果。

总之,《革命者》是一部追寻初心的作品,也是一部能够浸润人心灵的图书。《革命者》对人的影响不是通过简单、枯燥、生硬的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温暖人心的故事,一个个鲜活立体的人物形象,进入人的心灵深处,如春风化雨般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浸润功效。

(本文原载于《中国艺术报》)

资料:上海文艺出版社

编辑:段鹏程

上观号作者:书香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