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季是肠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每年的五月份至十一月份是防治肠道传染病的重点月份,在这期间,本区各医疗机构的肠道门诊将正常开设。
肠道传染病人群普遍易感,通常以感染性腹泻为主要症状,流行范围广泛,主要有霍乱、细菌性痢疾、伤寒副伤寒、食源性疾病等。今年的7月12日-7月18日,全市将开展以“‘手’护城市,健康‘肠’伴”为主题的夏秋季肠道传染病防控宣传活动。下面介绍几种重点关注的肠道传染病:
壹·霍乱
霍乱位列甲类法定传染病,是一种由霍乱弧菌所引起的急性腹泻疾病。大多数病人发病急骤,多以剧烈腹泻开始,大便性状为稀便或黄水样便,少数呈淘米水样或洗肉水样,伴有呕吐,多无腹痛,病人迅速出现严重脱水,小腿肌痉挛,如不及时抢救,严重病例可在发病后数小时死亡。流行季节5-10月,通过水、食物和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生水煮沸后饮用,食物尤其是贝壳类海水产品(如虾、蟹、蚝、蚶等)应清洗干净且煮熟、煮透后方可食用。不吃生食、凉拌食品、盐腌海(水)产品和腐败变质食品,生吃瓜果和蔬菜要消毒。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保持双手清洁,饭前便后用肥皂和清水洗手。
贰·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位列乙类法定传染病,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常见肠道传染病。发病较急,主要症状有发热、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和里急后重等。如治疗不彻底,可转为慢性。好发季节6-11月,发病随气温升高步入高峰期,主要通过食用或饮用受到污染的水和食物传播,在幼托儿童中常以日常生活接触传播为主。易借助污染的食物造成集体单位食源性暴发。
幼托机构、学校等集体单位供应重视食品卫生管理,提供安全卫生食品;加强晨检,发现病人及时治疗
叁·伤寒副伤寒
伤寒副伤寒位列乙类法定传染病,伤寒是伤寒杆菌引起,副伤寒则分别由副伤寒甲,乙,丙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起病缓慢,表现为发热、头痛、全身不适,食欲减退,腹胀等。体温在发病后第5~7日可达39~40℃,在病程第二周可见“玫瑰疹”。部分病人可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每年8~10月为发病高峰季节。各年龄人群均可患病,其中常以青壮年、学生发病为主。
水厂、餐饮业和集体食堂应加强管理,提供安全合格自来水和符合卫生要求的食品
肆·其他感染性腹泻
其他感染性腹泻位列丙类法定传染病,由其他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肠道传染病。有腹痛、腹泻、部分病人伴发热、恶心、呕吐、严重者可出现脱水。发病高峰7-9月,经食物传播是本市感染性腹泻的主要传播途径。
伍·大肠杆菌o157:h7
大肠杆菌o157:h7是一种危害严重的肠道传染病。主要表现为腹泻、出血性肠炎,部分病人可发生溶血性尿毒综合症、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并发症,病死率高。发病高峰夏秋季,食物传播是主要传播途径,猪、牛等家畜、肉类制品可检出病原菌。
集体单位食堂和餐饮业应加强食品卫生管理,注意食品操作卫生,防止生熟不分、污染食品。
肠道传染病主要是通过食用了被肠道致病原污染的食物或饮用被污染的水源而造成的,疾控部门提醒广大居民朋友要把好“病从口入”关,关注食品卫生关,提供卫生、合格食品。家庭尤其是农村家庭自办酒席应注意食品安全,防止生熟不分、污染食品。
(1)坚持做到饭前便后用肥皂水洗手
(2)不喝生水,生吃瓜果要洗烫或消毒
(3)外出就餐注意食品卫生及质量
(4)搞好环境卫生,消灭苍蝇、蟑螂及老鼠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来源:健康崇明
编辑:顾笑怡
上观号作者:上海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