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9年创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以来,上海市崇明区的江凡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以特色种养为纽带,通过稻鱼共生,田面种稻、水体养鱼、利用鱼和水稻相互依存,互利共生的生态循环链,实现种养殖全程不使用任何化学肥料、农药,既减少了环境污染,还使种养殖的品质更为突出。2019年,江凡合作社荣获“崇明区博士农场”称号,合作社生产出的稻谷通过了绿色认证,大米和鱼通过了有机认证。
齐抓共管 美味与观赏于一体
田野里,水稻秧苗抽穗扬花、满眼绿色,绿中泛着微黄,带着清香涌入鼻尖。拨开水稻,还能看见一条条鱼儿正在水中欢快地游来游去。在这片“稻鱼共生”的生态循环示范基地里,大米优质、田鱼鲜美,游客还能体验“张网捕鱼”“浑水摸鱼”的乐趣。
位于崇明区庙镇鸽龙村的江凡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农业生态循环示范基地成立于2014年,“稻鱼共生”种养殖结合模式达578亩。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创建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需要镇、村、基地密切配合,齐抓共管。为此,庙镇成立了由镇长任组长、分管副镇长任副组长的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创建领导小组。在创建过程中,与乡村振兴示范村、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以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协同推进,确保田园整洁、乡村美丽、生态宜居。
据悉,“稻鱼共生”模式发展历史比较悠久,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2005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稻鱼共生”中的稻花鱼学名田鱼,是淡水鱼的一种,由鲤科鱼类演化而来,自古便养在稻田中,故俗称“田鱼”。“稻鱼共生”模式不仅能够促进生态循环生态农业的发展,而且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生产清洁 实现生物多样化
根据示范基地创建标准,江凡合作社通过建设田间绿色防控设施,推行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技术,提高防治效果。一方面,稻田为稻花鱼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稻田水体的含氧量高,鱼放养密度低,鱼的发病率低,不需要使用药剂;另一方面,稻花鱼在稻田中吃丰富新鲜的虫(稻飞虱等)和草,水稻的虫草害为鱼的食物,可有效减少水稻虫草害的发生,排泄的粪便也成为了天然的有机肥。此外,田螺等以腐殖质(如水稻基部腐化的叶片、还田的秸秆等等)为生的生物,可改善稻田生态环境,相对减轻水稻病害的发生。
“稻鱼共生”模式下的稻田种植及养殖不需要使用任何的化肥农药及药剂,因此基地全面推行使用有机肥,实现了化肥、农药达到零使用;耕地、插秧、收割全部采用机械化,主导产业机械化率达到100%。
自基地创建以来,江凡合作社不断创新“稻鱼共生”模式,根据稻田投放鱼苗数量的差异,按照每亩投放稻花鱼100尾、150尾、200尾的标准进行测试,探寻最佳的稻花鱼投放比例。水稻采用机械化栽插,放宽植株间距,便于通风,也便于稻花鱼在稻田中穿梭、捕食。
“生产过程中不用化肥、农药、抗生素,没有水质污染和养殖污染,秸秆全部还田,不产生面源污染,所以生态环境优化显著。”江凡合作社负责人黄国超告诉记者,现在,稻田里田螺、鳜鱼、黄鳝没有投苗自然发生,而且一年比一年多;此外,田里蛇、蟾蜍、蜘蛛等有益生物自然增加;还有白鹭等天然鸟类常年不断。“生物的多样化是自然生态环境变好的最好注脚。”
产品绿色 资源利用率达100%
示范基地实行“稻鱼共生”模式后,稻花鱼排泄的粪便成为天然有机肥,直接被水稻吸收,利用率达100%;此外,稻田收割后秸秆全部还田,种植绿肥让稻田休养生息,回收率也达到100%,且无果树枝条、尾菜、菌渣处理问题。
2019年,示范基地稻谷绿色食品认证率100%,产出的大米和鱼已完成有机认证。当年上市的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100%,“稻鱼共生”种养结合实现双丰收:大米平均售价15元/斤,亩产值7200元;田鱼每亩收获100斤,亩产值2800元,合计种养结合亩产值10000元,经济效益远超过常规水稻种植收益。
去年,江凡合作社推出了“共享农田”项目,在崇明团区委的组织下开展了一次大型直播带货活动,现场吸引流量60万,利用互联网+农业的现代模式推动农产品品牌化销售,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也提升了农产品经济效益。
(来源:东方城乡报)
编辑:李琳
上观号作者:上海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