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风流人物 | 杨靖宇:白山黑水铸忠魂;赵一曼:誓志为人不为家

“艰难可以摧残人的肉体,死亡可以夺走人的生命,但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动摇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回顾我们党走过的百年历程,涌现出无数感天动地的英雄模范,一代又一代奋斗者顽强拼搏、不懈奋斗,他们用智慧和汗水、甚至鲜血和生命,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5月6日起,中国文明网推出“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数风流人物”系列报道,一起来感悟英雄模范的崇高品格,汲取精神力量。

数风流人物

白山黑水铸忠魂

杨靖宇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位于河南省驻马店市驿城区的杨靖宇将军纪念馆前,一群少先队员正在献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致敬英雄杨靖宇。嘹亮的歌声吸引了不少前来参观的游客驻足聆听。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1905年生,河南确山人。在东北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时,曾化名张贯一。1932年赴南满领导抗日武装斗争时,改名杨靖宇。

1923年,杨靖宇进入开封纺织染料工业学校学习,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192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4月,杨靖宇领导了确山农民起义。1928年秋到开封、洛阳等地从事秘密革命工作。1929年春赴东北,任中共抚顺特别支部书记,领导工人运动。

杨靖宇曾对人说,他上过两个大学,一个是“社会大学”,一个是“监狱大学”。杨靖宇先后5次被捕入狱,屡受酷刑,坚贞不屈。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杨靖宇任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兼满洲省委军委代理书记,积极领导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

1932年秋,他被派往南满,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32军南满游击队,任政治委员,创建了以磐石市红石砬子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1933年9月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第1独立师师长兼政治委员。1934年4月联合17支抗日武装成立抗日联合军总指挥部,任总指挥。同年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军长兼政治委员。1936年6月任东北抗日联军第1军军长兼政治委员。7月任东北抗日联军第1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

杨靖宇率部长期转战东南满大地,威震东北,配合了全国的抗日战争。日伪军连遭打击后,加紧对东北抗日联军的军事讨伐、经济封锁和政治诱降,同时对杨靖宇悬赏缉捕。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他以“头颅不惜抛掉,鲜血可以喷洒,而忠贞不贰的意志是不会动摇”的崇高气节,继续坚持战斗。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曾致电向以杨靖宇为代表的东北抗日武装表示慰问,赞之为“冰天雪地里与敌周旋7年多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

1939年,在东南满地区秋冬季反“讨伐”作战中,他与魏拯民等指挥部队化整为零、分散游击。1940年1月,他自己率警卫旅转战于濛江一带,最后只身与敌周旋5昼夜,以难以想象的毅力,坚持和敌人进行顽强斗争,直至弹尽,于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濛江县(今靖宇县)三道崴子壮烈牺牲,时年35岁。

杨靖宇生前和死后都受到了日军的极大敬畏。他陷入绝境后,日军曾派叛徒向他劝降,杨靖宇说:“我是中国人,是不能向日本侵略者投降的!”他牺牲后,日军解剖了他的尸体,发现胃里只有枯草、树皮和棉絮,没有一点粮食,在场的日本人看到后无不感到震撼。

为纪念杨靖宇将军,他的故乡确山县所在的驻马店市区修建了杨靖宇广场,树立了将军铜像;重新修葺了杨靖宇将军故居,并修缮了位于故居附近大道旁的杨靖宇将军纪念馆。“伟岸的,不仅仅只是海拔;震撼的,永远只有灵魂!”这是不少前来学习和了解杨靖宇事迹的参观者们共同的感言。

数风流人物

誓志为人不为家

赵一曼

初夏时节,四川宜宾市翠屏山苍松翠柏,绿意盎然。在位于山腰的赵一曼纪念馆广场上,矗立着这位女英雄的雕塑,她目光坚毅,英姿飒爽。

“誓志为人不为家,涉江渡海走天涯。男儿岂是全都好,女子缘何分外差?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

在赵一曼当年所作《滨江述怀》诗中,尽显炽热的爱国情怀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80多年前,这位巾帼英雄在东北林海雪原中英勇抗击日寇,令敌人闻风丧胆。

赵一曼,原名李坤泰,1905年10月出生在四川宜宾。五四运动爆发后,她在大姐夫——共产党员郑佑之的鼓励和引导下,阅读进步书刊,接受新文化思想。

学生时代的赵一曼,以其强烈的感染力和号召力成为学生领袖,带领学生积极开展各项革命运动。1926年夏,赵一曼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天,她考进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次年,参加了由叶挺指挥的北伐军讨伐反动军阀的战斗。

1927年9月,赵一曼前往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更加坚定了对共产主义事业的信仰。1928年,随着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她接到组织通知回国从事革命斗争。

“在苏联学习期间,赵一曼结识了人生伴侣陈达邦。接到回国通知时,正怀有身孕。”赵一曼纪念馆馆长陈怀忠介绍,强烈的报国之心让赵一曼毅然选择了回国,在宜昌、南昌和上海等地秘密开展党的工作。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被派往东北地区发动抗日斗争。临行前,她到照相馆抱着年幼的“宁儿”,留下了与儿子的唯一合影。

在东北,赵一曼先在沈阳、哈尔滨领导群众地下抗日,后在珠河等地带领农民开展武装斗争。她能文能武,机智过人,曾参与领导了震惊日伪统治集团的哈尔滨电车工人大罢工,极大鼓舞了东北人民反“满”抗日的热忱。

1935年秋,赵一曼任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1师2团政治委员。在一次与日伪军的战斗中,她为掩护部队突围,身负重伤,不幸被俘。

日军对赵一曼施以酷刑,用钢针刺伤口,用烧红的烙铁烙皮肉,逼其招供。她宁死不屈,严词痛斥日军侵略罪行。为了得到口供,日军将她送进医院监护治疗。在医院里,她积极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教育争取看护和看守人员。1936年6月28日,赵一曼在医院看护和看守帮助下逃出医院,但很快被追敌再度抓捕,受到更加残酷的刑讯。

1936年8月2日,赵一曼被日寇杀害,牺牲时年仅31岁。临刑前,她给幼子写下一封遗书:

“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这封遗书后来经“宁儿”陈掖贤重新誊写,留给他的女儿陈红。“不管走到哪里,我都随身带着这封遗书。”陈红说,“父亲告诉我,要将奶奶在信中传达的爱国情怀与赤子之心作为家风,永远地传承下去。”

2009年,赵一曼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新中国成立以来,赵一曼的英雄事迹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话剧等文艺作品,广为传播。今年,其家乡宜宾启动了“百校同演同看话剧《赵一曼》”活动,让“一曼精神”薪火相传。

上观号作者:上海松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