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白池是上海著名的古典园林,醉白之“白”很容易让人想到是李白。李白好酒,在生前就已经名动朝野,“醉白”两个字自然让人联想到悬着“太白遗风”的酒楼和“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诗仙李白。然而,醉白之“白”其实是白居易。
说到唐诗,自然就会想起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三位大诗人的排序,不仅因为出生年代早晚,而且也代表了他们在大多数人心目中的地位。
其实,在唐朝,白居易的名气远高于李白和杜甫。且不说他年仅十六岁时的成名作:“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让前辈诗人赞叹不已;也不说他官至二品;更不用说,他去世时皇帝赋诗悼念:“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815年,44岁的白居易被贬谪为江州司马,江州在今天江西九江市,司马相当于副市长,但又是没有多少实际工作的一个闲职。第二年,他在官舍内新凿了一个小池,开始了直到暮年乐此不疲的以“小池”为主题的系列创作,开启了他由兼济天下到独善其身的思想转折。第三年,他又在庐山香炉峰遗爱寺旁修建了三间两柱的草堂,有卧室两间、木榻四张、古琴一张及儒、道、佛书各三两卷,是一个隐居、休闲、会友的好地方。
58岁那年,白居易又到东都担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名义是设在东都洛阳的太子属官,他自己说这是一个“月俸百千官二品,朝廷雇我作闲人”的职位。
他写了一首《中隐》诗: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终岁无公事,随月有俸钱。他说隐于朝、隐于市的“大隐”,都过于喧嚣,隐于山林的“小隐”又过于冷清,最佳状态是亦仕亦隐、不忙不闲,既衣食丰厚,又无政务缠身的“中隐”。
白居易是幸运的,他生活在开明且富庶的大唐,尽管安史之乱后朝政日非,但在他生活的年代,经济比较繁荣,社会还比较安定,让他得以过上自己的理想生活。据《池上篇并序》记载,他的宅邸占地十七亩,池东粮仓、池北书库、池西琴亭,还有他从杭州任上带回的天竺石、华亭鹤,从苏州任上带回的太湖石、白莲、折腰菱、青板舫以及私人蓄养的歌伎十余人。这简直是神仙生活,难怪他自称“识分知足,外无求焉”,只愿花常开,水常在,“优哉游哉,吾将终老乎其间”。
晚年白居易自号“醉吟先生”,特地为此写了一篇《醉吟先生传》,一篇《醉吟先生墓志铭并序》,过着“醉复醒,醒复吟,吟复饮,饮复醉,醉吟相仍若循环然”的惬意生活。
看到这里,你明白醉白池的含义了吗?“醉白池”的三要素:醉——醉吟先生;白——白居易;池——小池和池上草堂。白居易的为人、为官和命运,吸引了众多的仰慕者,而醉白池的历史几乎就是一部白居易的崇拜史。
来源:松江微历史
编辑:周雨薇
上观号作者:上海松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