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山这个镇农林废弃物全循环,助力绿色农业生产!

在上海市宝山区罗店镇的上海永大菌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永大菌业”)内,秸秆、树枝等农林废弃物预粉碎后,添加一定比例的麸皮、豆腐渣等辅料,搅拌混合再经机器装袋,便制成了可为菌菇成长提供养分的菌包,高温灭菌后注入菌种就能送去生态基地出菇。

而出菇完成后的废弃菌包则经过去袋打散后,送往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基地,与菜皮、豆渣等其他农业废弃物按比例混合,经过30天曝气发酵,制成有机肥,用于镇域内的绿色农业生产。

这是罗店镇的绿色生态循环全过程。

通过这样的方法,宝山区的水稻秸秆离田利用率达到68%,位于罗店镇的上海汉康豆类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汉康豆腐”)的豆渣废弃物利用率达到60%以上,各个蔬果合作社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菜叶、杂草、废果品等也提高了利用率,其中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基地内的上海御源农业专业合作社,2020年废弃物利用率已实现100%。

未来,随着罗店镇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基地运力的不断提升,将进一步提高周边蔬果生产合作社生产废弃物的利用率,实现镇域内农林废弃物全循环。

“点草成金” 废弃物内长菌菇

60%秸秆、15%豆腐渣混合一定比例的木屑、麸皮或者米糠,这是姬菇生产所需要的养分。

在永大菌业的宝山基地,姬菇是主要生产品种,占基地菌菇生产总量的60%,永大菌业每年要制成近千万袋姬菇菌包,运往周边菇农生态出菇。通过对农林废弃物的有效利用,则能大大降低生产成本,为农户争取更多利润空间。

“食用菌的本质是消耗废弃物,我们在生产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就地取材,以消耗本地农林废弃物为主。”永大菌业负责人黄国标告诉记者,近年来,永大菌业一直在尝试提高秸秆在菌菇包中的使用比例,同时,针对周边汉康豆腐生产企业的豆渣处理需求,永大菌业通过反复试验也已成功探索出了豆渣加入菌菇包的合适比例。

过去,豆渣作为湿垃圾,因含水量高,运输难,处理成本较高。如今成了菌包原料,就近利用,不仅减少了企业的处理成本,还能为菌菇提供丰富的植物蛋白,提高出菇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可谓双赢。

汉康豆腐每天大约产生20至30吨豆渣,制菌包环节可利用12吨。黄国标为记者算了笔账:菌包添加豆渣后,生产成本每袋降低1角以上,永大菌业每年生产菌包1000万袋,每年可节省生产成本100万元左右。

而在提高秸秆比例方面,永大菌业也在不断创新试验。目前,在产量不受影响的情况下,秸秆最高使用率可达到80%以上。

同时,为了提高秸秆利用率,永大菌业还在秸秆保存环节花了很多工夫。不仅投入设施,改善秸秆仓储条件,延长秸秆的使用时间,还创新尝试了秸秆在稻田直接打捆的收储方式。

通过秸秆打捆机配合益生菌的使用,能够在田间直接对秸秆注菌、覆膜打捆防止受潮腐烂,延长储存时间,同时通过发酵提高秸秆生物转化率,提高菌菇生产效率。

曝气发酵 废弃物在田间循环

菌包出菇完成后,废弃菌包渣并非毫无利用价值,预处理后还田能够疏松土质、为土壤提供养分。黄国标一直在考虑,是否可以在菌菇生产末端建设发酵仓,进一步提高菌渣的利用率,制成有机肥,将循环产业进行到底。

如今,罗店镇投入资金180万元,在上海御源农业专业合作社建设了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基地,并于去年正式运营。不仅合作社蔬菜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得以利用,永大菌业的废弃菌包渣、汉康豆腐的废弃豆腐渣也相继派上了用场。

基地以45吨废弃菜皮、杂草、废果品等农业生产废弃物、10吨豆渣、10吨菌包渣的比例,将这些废弃物混合成为含水量60%左右的混合体,堆放至发酵槽,通过覆膜、变频打气的曝气发酵法,经过30天等待,便能制成有机肥。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废弃物的堆放区域并不会产生太多异味,生产过程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

原来,曝气式发酵技术,是通过纳米气流膜与生物发酵相结合的方式生产有机肥。其中,纳米气流膜覆盖能够为堆肥制造一个不受外界气候影响的“气候箱”,锁住氨氮,隔绝气味,同时提高肥料品质。

“发酵过程可以通过仪器数据,按需供给氧气,并保持内部恒温70摄氏度左右。这样能够保证氧气均衡,同时通过高温杀灭杂草中草籽活性,避免施肥时带入草籽。”据基地负责人测算,该基地一年可以加工消化废菜叶、废果品、豆渣、废弃菌渣等1800吨,制成大约700吨无草籽有机肥,满足2~3家合作社生产所需。

目前,基地生产的有机肥经过第三方机构检测,符合有机肥的相关要求,并已在御源合作社蔬菜绿色生产中投入使用。

据统计,2020年,御源合作社生产过程中产生废弃物约271吨,其中还田约27吨,基地内循环利用244吨,基本实现100%循环利用。未来,基地将进一步辐射周边果蔬生产基地,提高设备利用率,实现镇域内农林废弃物全循环。

资料:东方城乡报

编辑:盛杰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宝山官方微信

上观号作者:上海宝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