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清明 | 缅怀这几位国之栋梁

大师远去,荣光犹存。

去年清明至今,中科院和工程院的已故院士名单上,又添了35个名字。他们将毕生精力献给了国家科技事业,他们在各自领域默默耕耘,为我国科学和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这35位院士中,有三位,他们或从上海弄堂长大,或在上海工作了一辈子。面对这些逝去的国之栋梁,我们以文字缅怀英灵,传承前辈们的科学精神。

沈善炯:使科学在自己的国土开花、结果

2021年3月26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沈善炯,在上海逝世,享年103岁。

沈善炯是上海地区中国科学院院士群体中最年长的一位院士。他于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这一年,距离上一次1957年中科院学部委员增选,已经过去了23年。

他专长于探索共生固氮菌与宿主植物间相互作用的遗传学关系,其在固氮遗传方面的成就为国际所公认,同时为奠定中国近代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在美国上学时的老师和同学都有获得诺贝尔奖,而学业优秀的他却选择回国任教。曾有人问他是否遗憾,他毫不犹豫地回答:

“如果回国,受条件所限,在科学上我可能较难做出大的贡献,而如果留下来,我应当可以在科学上做出较多的成果……论起对中国的贡献,那跟回到自己的国土去建立实验室、培养学生,使科学在自己的国土开花、结果,还是不能相比的。”

周毓麟:国家需要我,是我的荣幸。

2021年3月2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数学家、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周毓麟,在北京去世,享年98岁。

周毓麟,1923年2月出生于上海,1945年毕业于大同大学数学系。1957年获物理数学科学副博士学位后,回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工作。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他是我国核武器设计中数学研究工作早期的主要组织者和开拓者之一,为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非线性偏微分方程领域,他是我国早期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基于科学计算实践,他建立了离散泛函分析的方法和理论。

为了祖国的需要,他三次改变自己的研究方向,每一次改变都在新领域作出了卓越贡献:第一次,为祖国填补了偏微分方程理论的空白;第二次,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研制成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第三次,在7年间发表了50多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他曾表示:“国家需要我,是我的荣幸。实际上,我也总是想从更广阔的视野上,不断提高自己对数学的认识。这一点是推动我勇于去改变、去做研究的动力。”

谢毓元:‍‍‍‍‍‍‍‍‍‍‍对科研工作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2021年3月27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谢毓元,在上海逝世,享年97岁。

谢毓元,1924年4月19日生于北京。194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他主要从事创新药物研究,对促排药物的设计、合成、药效筛选、作用机理、配位化学等方面有系统完整的研究。

回顾半个多世纪的科研经历,谢毓元曾总结几点经验勉励后学:“对科研工作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独立思考,不迷信权威”“干任何事情,缺少激情,缺少刻苦钻研、拼搏向上的精神是难以取得成功的”。

斯人已逝,精神长存

正是他们的默默耕耘、潜心钻研

推动了中国科技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向为中国科研不懈努力的科学家们

深深地鞠一躬!

综合自:科技日报、光明日报

编辑:郑妍

传递一份敬仰↓↓↓

上观号作者:上海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