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出头的小玲(化名)在家中突发心脏骤停,不幸中的万幸,她有家人正好从事医护工作,并且当时就在身边。因此,经过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后,小玲被“按”了回来,并被第一时间送到了瑞金医院。
小玲是有明确家族史的心脏病患者,她的父亲在50多岁时因心脏性猝死离世,她的哥哥也有冠状动脉疾病。
瑞金医院心内科吴立群主任团队经过一系列评估,获得家属同意后,由金奇、潘文麒两位医生负责,为小玲进行了s-icd植入手术,以预防意外再次发生。小玲是瑞金医院心内科首个受益于这项新技术的患者。
中心主任吴立群表示,像小玲这样的心脏性猝死高危患者,激烈运动、过度疲劳、天气变化等都可能成为发作的诱因。一旦等到心脏骤停发生后再行抢救,成功的概率会大大降低。而全皮下植入性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植入术可以预防心脏性猝死发生。
心脏性猝死有年轻化趋势
院外存活率小于1%
70%-80%的猝死是心脏性的,我国每年有54,4000人死于心源性猝死(scd)。
虽然多数心脏性猝死(scd)发生在65岁以上,但近年来逐渐出现了年轻化的趋势。从年轻的演艺界人士,到各行业中流砥柱的中青年群体……心脏性猝死的魔爪伸向了越来越多的中青年,令人扼腕叹息。
若是意外不幸发生,在黄金4分钟之内,规范实施心肺复苏,正确使用心脏除颤器(aed)至关重要。但是,猝死往往在最短的时间内夺走生命,只有极少部分人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院外存活率不到1%。
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被公认为是心源性猝死(scd)的第一线治疗。但是,传统的经静脉icd存在一定的缺点,比如:植入并发症(穿孔,脱位,感染等);导线故障(导线磨损、导线断裂、误放电等);拔除困难,风险高。
对于心脏性猝死高风险的人来说,还有一种方法能够有效预防不幸的发生——全皮下植入性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
全皮下植入性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
绝大多数心脏性猝死由室颤引起,及时有效地除颤,是预防心脏性猝死的关键。s-icd能够在数秒内识别患者快速性的心律失常,并自动放电、除颤,显著减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猝死的发生率。
对于像小玲这样,已经发生过心脏骤停的人来说,植入s-icd被称为二级预防。对于有心脏性猝死高危因素、但没有发生过心脏骤停相关事件的人来说,经过医生的专业评估,符合相关适应症的患者,可以植入s-icd,作为一级预防。
多中心临床研究证实了这一手段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除此之外,与传统的经静脉植入的icd相比,s-icd还有一定的优势——
s-icd有哪些优点
01
避免导线相关并发症和风险,植入和移除时创伤较小。s-icd一根电极导线放置在胸骨旁皮下,一个脉冲发生器放置在腋下,因此既不需要经静脉路径,也不用将电极导线放在心腔内,避免了导线相关的并发症和导线引起的误放电风险,若需系统移除,创伤及风险小;
02
对特殊群体来说,大大降低了感染风险。对于肾功能不全者、免疫功能不全者、糖尿病患者、老年人、儿童等特殊人群来说更加适用,大大降低了囊袋感染风险;
03
手术便捷,术后恢复快。s-icd实现了全皮下植入,创口和创伤小,恢复更快,相对更加美观;植入手术仅需30分钟左右,操作便捷,无需x线,术后两三天就可以出院了。
哪些人群有突发心脏骤停的风险?
通常来说,心脏性猝死好像往往发生在看似健康的人身上,但是,这些人群都多多少少存在一些风险因素。例如: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疾病的相关其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高血压、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等。
▶心力衰竭
▶不明原因的心律异常
▶原因不明的晕厥发作
▶心脏的射血分数严重偏低(<35%)
▶猝死家族史
▶先天性心肌病及先天性心脏病,如肥大性心肌病、长qt综合征等。
s-icd适合哪些患者?
对以下人群来说,首选全皮下植入性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
✅无静脉植入通路(静脉闭塞/人工机械三尖瓣)
✅经静脉icd植入存在感染较高风险(血液透析、儿科患者、免疫功能不全)
✅离子通道病(lqt,brugada)
✅有植入装置感染史
符合适应症的以下人群,也可推荐植入全皮下植入性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
✅年轻患者
✅一级预防
✅有选择的二级预防(院外心脏骤停的幸存者,没有单形性室速证据)
✅女性/对上胸部美观有要求者
门诊时间
(总院门诊楼)
(总院10号楼)
主任医师
周四上午
主任医师
周四下午
副主任医师
周四上午
撰文、编辑:韩康妮
上观号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