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卢湾辅读实验学校直面特殊教育改革的浪潮,始终秉承“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以特殊儿童“生存教育”为主题,在理论建构与教育实践方面开展了一系列适合中重度智障学生的生存教育课程与教学体系。学校通过课题、项目引领,进行智障学生的教育与康复有机结合的探索及学科教学的个性化与多样化的思考。
经过近几年的艰辛探索与实践,学校坚持以国家课程为依据,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颁发的课程指导纲要为基础,以学生发展需要为目标,结合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要求,成功完成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课程标准的培智学校低年级段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研究》。提出并构建了一种以培智学校低年级段学生为教学对象,以科学的、全面的能力评估为教学基础,以一般性的文化基础类课程、艺体与劳技类课程,以及量身定制的康复训练课程为教学内容,以分层走班和自然班相结合、集体课与个训相结合为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灵活的、科学的、高效的教学模式——lf教学模式。
lf教学模式示意图
lf教学模式,立足于特殊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和个性化发展。教育者与研究者根据每个学生的评估结果,为其制订教育计划——确立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使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lf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自然班教学的桎梏。根据学生能力水平的高低对其进行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的走班教学。通过这样的形式可以实现因材施教,保障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在课程建设和实施的探索与推进中,学校以培智学校课程标准中的完整育人目标体系为中心,科学、合理地将文化基础类课程、康复训练课程、艺体与劳技类课程有机结合,使三个板块的课程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环环相扣。学校结合智力障碍学生的实际情况将课程标准逐层分解,并编制评估内容动态,从障碍学生不同的发展水平出发把握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灵活运用走班教学、分层教学、个别化教学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监控教学效果,促进智障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并通过对学生学业能力的评测和案例干预检验了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
该研究成果丰硕,在本市、全国多次进行展示交流。
2019年10月30日,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组织的“国家课程学校校本化实施路径”的教研活动中,进行了低年级走班教学展示以及微讲座。
2019年11月13日,面向全市进行了《基于课程标准的培智学校低年级段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研究》成果公开报告会。
2020年12月11日,许悦校长在中国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召开的“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培智学校课程改革研讨会”中分享“信息技术赋能智慧课堂——以培智学校低年级走班教学为例”的报告。
学校以项目研究为抓手,不断加强基础性、发展性、补偿性课程的有机整合,分学段开展多元发展的课程建设。低年级段尝试按学生学习能力实施走班教学,在此基础上在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试点进行国家教材与校本教材的综合运用研究与实践;制订低年级段动作领域、沟通与交往、情绪与行为的康复训练内容框架,以及教学具、玩具、辅助器具等的开发和使用。中年级段进行智障学生室内体育课、美术课、生活课微课的开发。高年级段进行实用语文、实用数学习题库建设。
在培智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全体教师勇于接受挑战,迎难而上,完善优化学校课程结构,设计适合不同障碍类型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真正落实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施,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智力障碍学生提供个性化、多样化、高质量的教育服务而付出的努力。
记者 / 王菁
编辑 / 孙冲
图片 /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卢湾辅读实验学校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移动客户端
上观号作者:上海黄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