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树图研究院:一群年轻人,欲用中国自己的区块链改变世界 | 上海科创新地标②

今年2月底,中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区块链公链系统“树图(conflux)”在沪发布,这一“上海原创”区块链底层操作系统打破了欧美计算机系统底层代码的垄断,让中国有望抢占国际公有链技术规则的一席之地。本期“探访上海科创新地标”,带你走进这一“硬核”技术的诞生地——上海树图区块链研究院。

2020年1月

研究院落户上海

2020年10月

树图公有链系统1.0版本上线

该系统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打破了欧美计算机系统底层代码的垄断。

2021年2月

树图公有链系统1.0版本发布

已形成在线共识节点数量超过5000个(节点数量排名全球前三),稳定运行4个多月,迄今系统已累计处理了来自上万名用户的超过400万笔交易,平均每天处理约4万笔,期间从未发生交易拥堵,性能远超同类公链系统。

点击图片“进入”研究院

这里不太像是一家顶尖科研机构,更像是一家美术馆。走廊、房间的墙壁上到处挂着的艺术品上:蒂凡尼制作的玻璃向日葵、陈家泠的水墨画、杜海军的油画和雕塑……

在33岁的年轻“掌门人”、上海树图区块链研究院院长龙凡看来,从某种意义上说,树图研究院和美术馆的存在之道是相通的:

龙凡

我们不是一个“堆人”的科研机构,而是靠一两个聪明绝顶的创意去推动区块链的研发和应用。

区块链是什么?

这可能是人类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技术——在诞生至今不到20年的时间里,已经经历了比特币、以太坊、波卡链等技术迭代,极大改变了我们的世界。

树图区块链研究院首席技术官伍鸣

你可以把区块链想象成一趟列车,由很多节车厢组成,一路上不断有乘客和货物上下车,而列车永不停歇。

在这个比喻中,不断上下车的乘客和货物就是用区块链技术记录下的物品、交易、行为等数据,所有信息被算法自动记录,不可更改,否则无法与“列车”自恰。因此有人认为,想在区块链上造假,比毁灭宇宙的概率还要小。

成果:

从底层技术出发,突破区块链两大瓶颈

在区块链底层技术领域,一度被认为没有中国人什么事,直到去年10月,树图研究院上线了拥有全新底层系统的区块链公链“树图”。它破解了区块链公链在共识机制和网络传输上的瓶颈,在达到相同性能和可靠性的前提下,让每秒只能处理10多笔交易的区块链交易系统性能提升了两个数量级,达到每秒可处理3000多笔交易的速度——这相当于比特币系统性能的428倍、以太坊系统的75倍。

“就像华为研发5g,提高了网络通信的带宽,树图区块链相当于是区块链公有链的‘5g’。”伍鸣说。

区块链适用于那些需要多方合作又需要多方信任的场景。现在,树图区块链正在赋能各个行业:大飞机制造中的供应链系统、建筑全生命周期维护、房屋租赁管理、打通政务信息“孤岛”……相比之下,比特币和以太坊的使用体验距离广泛赋能各行各业尚有距离。

未来,树图区块链研究院将进一步提升交易的确认速度,并研究适合在区块链场景使用的隐私保护技术,使区块链技术在更多场景发挥作用,让它像互联网技术一样造福全人类。

团队组成:

年轻人“掌舵”改变世界

树图区块链的想法是一群年轻人“聊”出来的。2018年,就在龙凡前往多伦多大学任教之前,他偶然受邀回到清华大学,代了一节密码学课。课堂上,龙凡与清华大学“姚班”学生共同探讨区块链,产生了一个新的创意。随即,生性喜欢“折腾”的龙凡决定带领大家“一起做点有意义的事”。

随着这个想法越来越成熟,恰逢导师——图灵奖得主姚期智院士要在上海领衔创办一家人工智能领域新型研发机构,姚期智邀请龙凡将他的区块链创意一同在上海落地。2020年1月,上海期智研究院、上海树图研究院同时落户上海。8个月后,它们携手入驻ai tower,成了楼上楼下可以随时串门的创新“室友”。

被誉为区块链前沿领域“华人四杰”之一,龙凡的“治院之道”就是抓住核心人才,短短一年,树图研究院已汇聚起了80名员工为“缔造信任、改变世界”的梦想而努力。首席技术官伍鸣就是他在微软研究院的导师,听说上海有这样一个项目十分感兴趣,欣然加入树图一起创业。

conflux纪念公仔:烤仔

除了全球引才,龙凡惊喜地发现,近年来本土培养的高水平人才日益增多,特别是有大量工程师,他们在技术应用端拥有丰富经验,对促进区块链技术落地有很大帮助。

在核心团队继续“死磕”底层技术的同时,今年树图研究院要朝应用端“发力”。龙凡表示,区块链下一代技术的发展,全世界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并且中国团队和世界知名团队水平相当。

使命:

激发灵感,点亮改变未来的发现

每一个来树图研究院参观的人都会被邀请欣赏一幅字“疯神汇”,寓意做创新就要有天才或疯子般与众不同的思维。这是研究院入驻ai tower时,中国国家画院首聘研究员、印象派艺术家陈家泠特意赠送的。在龙凡眼中,这些浓淡不一的墨点和线条,与区块链“列车”上一个个节点如此神似。

夜幕降临,油画家杜海军独创的铝板油画在办公室地面上投射出一座明暗交织的写字楼。如同艺术家看事物的视角可以在“阴雕”“阳雕”下自由切换,在油画上铝板是墙,色块是窗,而在投影中,铝板是窗,色块变成了墙。不知身在楼中的创新者是否会生出一种“庄生梦蝶”之感。

龙凡表示,营造如此强烈的艺术氛围是有意为之,因为最有价值的技术突破往往都是灵光一现,艺术是科技创新的“催化剂”。正因如此,在树图研究院工作的人似乎都带着一种艺术家的天性,他们可以穿着t恤和拖鞋,在大楼里踱步,也可以在漆黑的冥想室中随意坐卧、发呆,在身体放松的同时,思绪或许已“飞身”到代码和算法的世界。

— 栏目介绍 —

“十四五”开局之年,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从“搭框架”向“强功能”迈进。大力发展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的新型研发机构是其中一个重要抓手。

放眼黄浦江畔,李政道研究所、量子科学中心、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树图区块链研究院、朱光亚战略研究院等数十家代表世界科技前沿发展方向的新型研发机构已启动建设并加快发展。“十四五”时期,这些研发机构“新物种”将进一步释放体制机制优势,激发科学家创新活力,成为强化上海科技创新策源功能、高端产业引领功能的“科创新地标”。

上海科技携手文汇报推出“探访上海科创新地标”系列报道,带领大家走进这些与众不同的研究机构,捕捉创新前沿脉搏,聆听它们在上海拔节生长的声音。

回顾→探访上海“脑中心”:绘制“人脑拼图”,也擘画“深海蓝图”

下一期,小科将带你探访

上海国家应用数学中心

敬请期待!

上观号作者:上海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