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口老年人,你的“专属健身房”更多啦!

在健身房“撸铁”是年轻人的专属?

老年人想要锻炼身体

就只能去公园“撞树”?

虹口是上海人口老龄化程度

较高的城区之一

虹口区体育局透露

“十四五”期间

将建设一批面向老年人的“健身房”

打造老年人的“专属健身房”

其实,在虹口,已经有一部分老年人享受到了专属“健身房”。位于邯郸路47弄8号的运光新村市民健身(健康)中心,就是一个主要服务于社区老年人的“健身房”。

虹口区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个老年人的专属“健身房”分为健康检测功能区、律动微循环促进功能区、等速肌力提升与改善区、有氧心肺功能提升区。所有的设备都是按照老年人的锻炼的特质打造的。为老年人提供健康检测、科学健身指导、器械运动服务、慢病运动干预、功能操课、健康知识讲座、文娱社交等服务。

88岁的周承平是这里的“常客”。上午9点,经过测温、洗手、测量血压后,他开始健身锻炼。“卧式单车20分钟、等速肌力训练12组,然后是律动15分钟。” 说起自己锻炼的项目,周承平早已头头是道。

三年前的一次体检中,医生告知周承平“平衡欠缺”。于是,他开始去公园走路、拉伸等。然而,在锻炼时总感觉不得要领。周承平也尝试过去健身房,但一听他的年纪,都婉言谢绝了他。偶然间,周承平得知小区里开了这样一个面向老年人的健身房,他赶忙过来实地查看。“第一次来的时候,工作人员很仔细地询问了我的身体情况。”周承平回忆道。事实上,这里配有专业的康复治疗师,会根据不同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运动健康需求,提供针对性的运动解决方案和指导,为他们建立健康档案。

“我觉得这里很专业,很适合我们老年人锻炼。”就这样,原先一直苦于“健身无门”的周承平毫不犹豫地办理了健身卡,并且三年来他保持着到健身房一天两次的锻炼频次。如今他的“平衡欠缺”问题改善了,身体也很健康。更让周承平骄傲的是,经过三年多专业合理的健身,他的脚力越发矫健。

此外,在这个健身房里,周承平还意外收获了一群同样热爱健身的老年朋友。他说:“平时白天我一个人在家,到健身房来既锻炼了身体,还可以和其他人谈天说地,生活更充实了!”

老年人的“专属”健身房,解决了老年人运动健身及科学锻炼的需求,更培养了他们从被动医疗到主动健康的意识,是老年人非医疗健康干预的典型案例,也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老年人的孤独感,起到提升老年幸福指数和生活品质的作用。

“家门口”享受体育生活

事实上,这样设立在居民区的健身中心,正是虹口区完善“15分钟社区体育生活圈”网络的重要举措之一。虹口区体育局介绍,“十三五”期间,虹口区初步构建了“以市民为中心,以便民惠民为核心”的公共服务体系。

截止2020年底,全区共建有市民(益智)健身苑点428个、市民健身步道37条、市民多功能运动场20片,市民健身房1个,市民健身(健康)中心1个。按照“有活力的街区,有温度的生活”的理念,新建广粤运动公园;与“十三五”初期相比,累计新增体育场地面积6.8万平方米,人均体育面积上升至0.68平方米。

通过扶持各类体育健身组织发展,截止2020年底,虹口在市、区两级社团局登记的体育社会组织有42家(其中社团类13家,民办非企业29家)。此外,还拥有健身气功站点101个、各级健身团队1792支(每千人拥有固定健身团队2.24支),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达到46%。基本可以满足不同人群多样化的体育需求。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很快,又一个面向虹口老年居民的健身中心将在彩虹湾开工建设。虹口区体育局介绍,在完善“15分钟社区体育生活圈”网络方面,将坚持重心向下、促进社区体育发展,推动街道集中设置或分散设置多功能市民健身活动中心,聚焦“区-街道-片区-居民区”四个层面,实现“15分钟体育生活圈”全覆盖,积极创建体育生活化社区。

来源:上海虹口

上观号作者:上海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