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最美车站”是哪一座?这座车站刚开通就刷屏了!

上海哪一座地铁站可以被称为“最美车站”?对于不少市民来说,答案可能都是不同的。

汉中路地铁站

在汉中路站,一条长长的换乘廊道内,2015只彩色蝴蝶构成四面“蝴蝶墙”,灯光变化下时隐时现。一旁的数个圆形立柱如同从天上投射而下的光,使整个换乘大厅奇幻而绚烂。

汉中路地铁站 澎湃新闻记者陈逸欣 摄

“这是我最喜欢的地铁站,很时尚、现代又梦幻。”市民杨女士每天上班都要在此换乘,“虽然上下班路上急匆匆,但一看到眼前的景象,内心就特别舒服,仿佛回到了童年时光!”

迪士尼站

2016年,上海迪士尼乐园正式开园,同年轨交11号线迪士尼站开通。迪士尼站建站之初,就确立了“属于你的奇幻之旅”的风格主题。

迪士尼地铁站 地铁供图

淮海中路站

淮海中路站埋深地下33米,是上海地铁中离地表较远的一站。

淮海中路地铁站 澎湃新闻记者陈逸欣 摄

站内有做旧的咖色站牌,砖红色墙面与立柱,镶嵌鹅卵石的灯箱壁上展示着淮海路周边的历史照片。

“一条茂名路,半部上海史。上海人其实更喜欢去的不是南京路,而是更有故事的淮海路。”胡女士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她告诉记者,淮海中路站值得来打卡,让人有种瞬间从淮海路穿越回霞飞路(淮海中路原名)的感觉。

当然还有今年一月底最新开通的

上海地铁15号线吴中路站

刚一开通就成为了网红打卡点

作为新落成的“最美车站”,无柱拱顶结构赋予它清爽挺括的空间感。长达70多米的画卷在站厅拱廊两侧铺展开来,通过led灯带将浦江两岸的天际线动感呈现。

随着地铁城市文化功能的逐步提升,包括上海在内的不少城市对重点车站进行空间环境艺术设计,打造有温度、可阅读的第二空间。

高颜值的车站,让市民感到惊喜,同时也带来一些疑问:这样为美而烧钱值得吗?到底什么样的车站,才能称得上是“最美车站”?

站厅地面是黄浦江

侧墙是浦东浦西

15号线吴中路站,并非上海第一座无柱车站。上海在建设1号线衡山路站时,就尝试了这种结构型式。两者的区别在于,衡山路站采用了折板拱顶,跨度较小,吴中路站则是大跨度圆拱顶,成为国内软土地区首座无柱圆拱顶大空间车站。

独特的结构型式,赋予车站空间纵深感。如果将站厅地面看作黄浦江,那么侧墙就是浦东和浦西壮观的城市景象。不少乘客驻足留影,甚至有摄影爱好者专程而来。车站的美,不言自明。

“实际上,设计的初衷,在于车站功能的提升。美,是附加价值。”

创新与艺术的尝试,不可避免带来造价的提升,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计成本的投入。“地铁是政府公共项目,具有较强的公益属性,成本控制和平衡始终贯穿于项目全过程。”申通地铁集团规划技术部何斌说,从单个站点看,“最美车站”的投入确实高于普通车站。假如通盘考虑整条线路的建设,成本还是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除了好看,

最美车站还要啥功能?

除了好看

走进9号线金吉路站,工业风马赛克装饰叫人眼前一亮。站厅立柱抛弃以往的装饰贴,采用清水混凝土,还原建筑本色。

走进9号线金吉路站,工业风马赛克装饰叫人眼前一亮。(摄影:时立红)

有人可能会疑惑,评判“最美车站”的标准是什么?

从奖项设置中不难看出,它的内涵,绝不止颜值这么简单。

比如,9号线徐家汇换乘通道获首届中国最美车站最佳功能设计奖;17号线诸光路站获首届中国最美车站最受公众欢迎奖和最美车站最佳功能设计奖。

对于车站来说,功能始终是第一位。

“最美车站”建设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实现功能与美观的统一。以15号线吴中路站为例,为保证站厅空间的清爽,它采用了非常规的表现手法,通过将消防喷淋管嵌入预制结构件之间的缝隙等,最大限度地隐藏起外露的设备。

乘客的体验也是重中之重。车站公共区内的平面布局、客流组织、各项辅助功能不容忽视,特别是一些枢纽车站,客流组织通畅无对冲、平面布局的合理性等应是设计的基础条件。

在满足前两者的基础上,车站的美才具备价值。“不是为美而美,而是结合周边特征,顺势而为。”何斌说,一般选择处于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环境或枢纽换乘核心的车站,赋予其与环境相匹配的设计风格。

比如,13号线的新天地和淮海中路站,展现老上海石库门的风情;

17号线全线贯穿青浦地域特色,打造文化线路。

13号线的新天地站,展现老上海石库门风情。

有的车站则根据特殊工程条件所形成的空间,塑造别具特色的空间效果。

比如,10号线同济大学站利用天窗和附属空间形成“艺术客厅”;9号线换乘通道利用高大而倾斜的特殊空间建成“最炫通道”。

(原标题:上海“最美车站”是哪一座?15号线这座地铁站刚一开通就刷屏,靠的不仅是颜值)

上观号作者:上海静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