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起航新征程|“中共二大”会址的故事

// 阅读提示

///

nocitce

“中共二大”制定党的最高纲领是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逐渐达到共产主义社会。“中共二大”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在中国近代史上起着特别作用,有特殊的地位。

▲“中共二大”第一次全体会议旧址(资料图片)

1921年7月23日至31日,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谭秋、王尽美、邓恩铭、李达、李汉俊、张国焘、刘仁静、陈公博、周佛海,还有陈独秀指派的代表包惠僧等代表全国50多名党员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76、78号(今兴业路106、108号)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会议期间,由于法租界巡捕的出现,最后一天,会议移师浙江嘉兴南湖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纲,提出了党的奋斗目标,还制定了党的组织原则和纪律。会议选举产生共产党的中央机关,由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中央局,陈独秀任中央局书记,宣告中国共产党诞生。

“中共二大”在上海举行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公共租界成都路辅德里625号(今成都北路7弄30号)举行,陈独秀、张国焘、李达、蔡和森、施存统、王尽美等12人代表全国195名共产党员出席,毛泽东是代表之一,因故未能出席。1936年,毛泽东曾经对西方记者埃德加·斯诺谈起此事时说:“我被派到上海去帮助组织反对赵恒惕的运动。那年冬天(回忆的时间有误),第二次党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我本想参加,可是忘记了开会的地点,又找不到任何同志,结果没有能出席。”坊间对毛泽东未能出席“中共二大”的原因流传着许多不同的传闻,但应该还是以当事人毛泽东的口述为准。

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制定党在当前阶段的革命纲领。会议发表了宣言,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会议发表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宣言》,通过了《世界大势与中国共产党》《民主的联合战线》《中国共产党加入第三国际》等决议。“中共二大”制定党的最高纲领是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逐渐达到共产主义社会。“中共二大”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在中国近代史上起着特别作用,有特殊的地位。会议选举陈独秀、蔡和森、张国焘、高君宇、邓中夏等5人为中央执行委员,陈独秀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蔡和森为宣传委员、张国焘为组织委员。

辅德里“中共二大”会址和平民女校

洋泾浜是上海县城北郊的黄浦江支流,近代以后,它成了英租界(1863年,英租界与美租界合并,即后来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的界河,浜北是英租界,浜南是法租界。在19世纪末以前,英租界和法租界的西界在泥城浜和周泾(即今西藏中路和西藏南路北段)。洋泾浜在现在的成都北路附近,与一条叫作“长浜”的河流相接。1899年,公共租界扩张成功;1900年和1914年,法租界两次扩张成功,长浜也成了公共租界与法租界的界河。1914年后,公共租界与法租界分阶段填洋泾浜和长浜,筑爱多亚路和福熙路(即今延安东路和延安中路),于是,爱多亚路和福熙路就是公共租界与法租界的分界线。租界是列强在中国领土上建立的独立于中国行政体系和法律制度以外的殖民地,是“国中之国”,是独立的行政区。也就是说,在公共租界犯事的人越过分界线进入法租界,公共租界的巡捕不能超越分界线进入法租界拘捕人犯;同样,法租界的巡捕也不能超越分界线进入公共租界拘捕人犯。所以,在“分界线”边上往往会形成一个行政管理和治安上的“真空地带”,成为“持不同政见者”活动的“好地方”。

在长浜的北侧,成都路西侧是一个叫作“小宅”的自然村落,在填长浜筑路的同时,房地产商郭福庭在小宅建设石库门住宅——辅德里。上海城建档案馆保存的历史图纸表明,辅德里由英商新瑞和洋行(davies & brooke architects)设计于1915年10月,约1917年后竣工交付使用。1922年《上海指南》记录:“辅德里(新租界) 东通成都路,西通草地(福熙路口,直一通,横三不通)。”辅德里的弄堂口在成都路福熙路口,西面也有一个出口,通西面的草地(实际上是未开发的农田),有3条横弄堂,没有出口。在1947年的地图上看得更清楚,辅德里的主弄在成都路7弄,包括沿街的成都路3—15号,占地面积约6.6亩,弄内包括3—23号和4—66号,有二层砖木结构房屋50幢。

辅德里30号(原辅德里625号)是公共租界巡捕刘少归顶下来的住宅,李达与夫人王会悟向刘少归租赁后作为住宅,因为主人是巡捕,一般人不敢擅闯,李达夫妇就把住宅作为革命活动据点,在自己的家里创办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出版社——人民出版社。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达担任宣传主任。李达在《自述》中说:“九月间,陈独秀辞去广东教育厅长,回到上海,专任党中央的书记,常与马林、尼可洛夫会商。当时决定,在宣传方面,仍以《新青年》为公开机关,由陈自己主持,我则继续编辑《中国共产党》(从第三期起至第七期止),另主编人民出版社丛书计出版《第三国际宣言与决议案》《国家与革命》《共产党宣言》《苏维埃论》《共产党星期六》《哥达纲领批判》等十余种。”同样,当决定召开“中共二大”时,就决定将开会的地点放在李达寓所。1922年,李达离开上海去湖南,这里就成了普通住宅。1959年,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为了培养妇女干部,陈独秀和李达以上海中华女界联合会的名义筹备成立“平民女校”,由李达出面租赁辅德里42号(原辅德里632号)作为校舍。开学时,有学生30人左右,分高小和初小两个班,学校实行半工半读,附设手工工场,陈独秀、张太雷、陈望道、邵力子、高语罕、沈雁冰、柯庆施等曾经为平民女校上课,丁玲曾是平民女校学生。1922年,因经费不足而停办。1959年,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中共二大”会址成为“国保”单位

1999年,为了建设延安路高架,辅德里及周边的房子被拆除后建设为道路和绿地,“中共二大”会址是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而得以保留。2003年,公布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7年6月,中共静安区委决定对“中共二大”会址实施修缮,同时将原静安区档案馆迁出,扩建成“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修缮工程由现代集团历史院承担,修缮原则以“中共二大”会址和平民女校旧址作为核心保护范围,维持原状。保存下来的两排石库门建筑属于文物建筑的保护范围,建筑外立面没有太大的改变,就按原样式、原材质和原工艺进行保护和修缮。上海的中老年人都知道,以前的上海以煤球为燃料,家庭普遍使用煤球炉,参照李达《自述》的记录,当年“中共二大”开会期间,发现有陌生人出没,为了以防万一,李达将一些文件和材料,藏匿于灶披间的柴草堆里,万一发生意外,可以直接把文件和材料塞进炉膛焚毁。显然,20世纪20年代初,李达夫妇的寓所灶披间使用大灶,于是,修缮时在灶披间复原当时上海城市常用的大灶。

修缮工程于2008年年底竣工,2009年元旦正式对外开放。修缮后的“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基本保留了当年始建时的建筑布局和样式,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100平方米,高度为8.5米。纪念馆展区面积约1170平方米,由序厅、“中共二大”展厅、党章历程厅、“中共二大”会议旧址、平民女校旧址展厅、临时展厅等6个展区组成,其余为办公等辅助用房,并增加了建筑周围的绿化、水景、旧式路灯等,既丰富了建筑的空间层次,也融入到延中绿地中去,烘托出“中共二大”会址的纪念性质,成为上海市中心一处以上海石库门建筑为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9年5月,“中共二大”会址被中宣部列为第四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13年3月5日,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作者:薛理勇

编辑:杨骁希

上观号作者:政协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