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约3公里的苏州河南岸黄浦区段,早在200年前便是上海的“门厅”所在,苏河岸线的重要门户。最西端紧临成都路桥的九子公园,是这段岸线最大的一片公共绿地。九子公园建于2006年,总用地面积6938.7平方米,是苏州河线性景观中规模较大的公共空间节点。改造后公园全面开放,与滨河空间融为一体,将都市生活与自然休闲巧妙地融合于高品质的苏河景观中。详见↓
huangpu distriction
of suzhou creek
黄浦河滨道与九子公园
地标:黄浦区成都北路1018号
亮点一:撤去围墙,把防汛墙踩在脚底下
“城市公园开放化”是该项目城市设计的总体策略。打开公园围墙,以柔性的绿化边界形成弱空间限定,公园与滨河公共空间融为一体,人民沿着苏州河漫步而来,自然就被这一片开阔的场地吸引。
设置二级挡墙是实现亲水的重要措施。抬高滨河道路,把高高的防汛墙藏在景观道路、绿化下面,称之为二级防汛墙,防汛墙上设置闸门,平时闸门敞开,从公园不知不觉跨过防汛墙,通过几层台地层层近水,漫步至河边。
采用相同铺砖连接公园主要动线与河滨道,强化公园的开放性。铺地选用多彩琉璃水磨石预制块,不同颜色暗示不同功能:橙色代表主要动线,绿色代表绿化空间,蓝色代表亲水空间,灰色为各种颜色之间的过渡色彩,从而共同形成“马赛克”般的抽象拼贴画。
亮点二:活动场地体系化,九子游戏动起来
九子是指上海“老底子”九种传统游戏:“扯铃子、跳筋子、滚轮子、打弹子、掼结子、跳房子、套圈子、抽坨子、顶核子”。改造前,公园的场地设计缺少与游戏对应的活动空间,仅设有“九子游戏”的雕塑。
此次强化了“九子游戏”主题,结合公园的主要动线和游戏特点进行了场地梳理和布局,再点缀以雕塑。公园西入口设有“九子游戏”说明总标牌,每座雕塑旁也设有标识牌,描述了游戏规则和玩法,让每种游戏都有地方可以玩起来,公园成为了上海文化的传承者,也让游客们重拾童心。
亮点三:公园建筑景观化,奏响清水混凝土乐章
九子公园的建构筑物设计以折纸为概念,把结构和功能结合起来,纸鸢屋、亭厕和折墙浮台等融入绿化景观,奏响了以清水混凝土构成的乐章。
“纸鸳屋”的原址是公园的管理用房,缺少为公众服务的室内活动空间。改造后,“纸鸳屋”以倾斜折叠清水混凝土折板为结构,在建筑主体巨大的悬挑折板空间下,由玻璃幕墙围合而成市民的活动休憩空间;中部增加了辅助功能,如卫生间及设备用房;同时,西侧还保留管理用房的办公功能。巨大的挑檐在城市空间中具有标志性,强化了公园的节点形象。
公厕原来位于公园围墙内,市民使用不便。改造后,随着围墙撤除,公厕沿着成都路一侧设置了一条完整的雨棚休息空间。人们在经过时,可临时就坐休憩,不必进入公园也可享受公园氛围。建筑以折纸的概念折叠出了融灰空间、院落空间、通廊空间于一体的亭子,穿插其间的是厕所和器械租借管理两个银光闪闪的“小盒子”。
公园东北部原有掩映着泵房基础设施的茂密竹林以及一片开阔的活动场地。改造方案通过折墙浮台的构筑物设计,围绕竹林,既限定了泵房的安全距离,又形成了一个集矮墙、座椅、桌子于一体的 “超级清水混凝土家具”。人们可攀爬、可穿越、可坐卧、可聚会,启发着人们使用方式的想象力。
亮点四:公园植物原真化,保留共同的记忆,创造多彩亮点
九子公园内部原有的植物类型丰富,绿化情况优良。保留这些具有时间感、历史感的乔木是设计第一原则。同时,设计提出“四化”策略,即彩化、绿化、珍贵化、效益化。
根据植被情况,分成高层树木、中层树木、低层树木、灌木以及地被植物,其中银杏8棵,栾树13棵,朴树7棵,桂花28棵等。为了更好地营造植物色彩和层次鲜明的景观效果,新增了灌木和地被植物,达到乔、灌、草层次搭配的效果,在保留郁郁葱葱的共同记忆的同时,也创造新的景观亮点。
随着苏州河两岸的贯通,滨河绿地、广场等公共空间的品质也得到很大地提升。在“旧瓶装新酒”的过程中,最大程度地适应人们的多样需求,并落实在方方面面的细节中,才能让“新酒”愈久弥香。
上观号作者:上海住房城乡建设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