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上海的广大消费者来说,“上海市名牌产品”已是家喻户晓的事。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始于1983年,直至今日仍有深远影响的上海市名牌产品评选活动,是产生于当年时任上海市工商局副局长姚光源与《解放日报》资深记者黄嘉生老师的一次偶遇谈话。
10年“文革”结束后,人民群众、特别是生产企业对商标的品牌观念十分淡薄。这时,负责管理商标工作的姚光源一直想找个较有效的方法来改变这个局面。有一次,黄嘉生老师去市工商局采访,姚光源特地将他请到办公室深谈,姚副局长说,想搞一个半官方机构,借此来推动上海产品的知名度,使一些条件成熟的产品能够早点形成上海市名牌产品的广泛社会影响,走向国内国际市场。
姚光源说,搞上海市名牌评选活动是有点人为的成分,但目的是想起点催化作用。他曾向国家工商总局和上海市商业局的有关领导同志谈起过此事,大家都十分赞许,都觉得这对国家、社会、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都是有利的事。他知道黄嘉生老师是一位有着五十多年新闻从业经历的老记者,人脉关系十分广泛,市政府各个部委办的领导都很熟悉,因此,他拜托黄嘉生老师出面,帮助联络一些部门一起来推动实现这个设想。
黄嘉生老师很快和上海市经委的负责同志取得联系,并把大概的意思讲了一下。市经委一口赞成,认为这是一件好事,有利于推动上海工业生产的发展和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并建议邀请在质量技术方面的权威——顾训方同志主持此项工作,具体工作由市经委质量处来负责。黄嘉生老师连忙约了市工商局的同志一起专门拜访顾训方同志,听取他的意见并得到他的赞同,一起来推动此项工作。
就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奔波筹措,“上海市名牌评选活动”很快得到了市政府的批准,成立了由顾训方任主任委员,市经委、市工商局、市商业一局、市技术监督局、解放日报社、市消费者协会、市质量协会的负责人和有关方面的领导分别担任副主任和评委的“上海市名牌评选委员会”。黄嘉生老师也被邀担任评选委员会委员,并在后来成立的市名牌评选委员会兼任办公室副主任。
第一次的评选做得有板有眼,参评产品全部由上海市的各工业局或专业公司的质监部门反复审查后慎重推荐,然后经过消费者代表座谈,质量信息反馈和有关商店的营业员投票。
有人说:“用投票方式还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消费者的意愿,要叫他们掏腰包花钱买,只有这样,才能了解消费者喜欢哪个品牌的产品,才能真正说明问题。”于是,一个以评选为目的的大型展销会在市中心的淮海路拉开了帷幕。由于展销会向全市人民开放,卖的全是参评产品,因此产生了轰动的社会效应,成千上万的本市和外地的消费者涌向展销会。展销会门前,每天车水马龙,人群川流不息。
此次展销评选活动,制定了评选办公室工作人员与参展商必须遵守的纪律:办公室人员不得参加厂商的任何请吃;参展商不准拉票、不准弄虚作假等。如有违反、情节严重的将被开除出评选办公室或取消评选资格。
名牌产品评选活动并非是风平浪静的。为了提高投票率,有家工厂由工会出面组织了职工携巨款,到展销会现场分头投票并大量购买本厂生产的产品。对于这种错误的做法,评选办公室当即取消了该厂的参评资格,并在次日的报纸上点名批评了这家企业,有力地杜绝了弄虚作假的行为。
评选活动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好评,上海市各企业的产品质量和花式品种都得到了提升和增加。通过一系列的考核,18种产品获得了上海市第一批名牌产品的称号。而后,名牌产品评选办公室向社会征集并确定了上海市名牌产品的标志,经审定后正式投入使用至今。
从第一次名牌产品评选后,第二次评出49种,第三批评出36种,第四批评出58种……1995年起,评选委员会更名为上海市名牌产品推荐委员会,推荐活动依旧每年进行,沿袭至今三十多年,充分显示了其生命力和当初的主导思想符合广大消费者和社会的需要。
三十多年前,我曾跟随黄嘉生老师进入上海市名牌产品评选委员会,担任文字方面的工作。我为自己的新闻生涯中有过这样一段经历而感慨不已。
上观号作者:上海虹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