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望道旧居
国福路51号小楼原属复旦大学宿舍
在绿树环绕中分外古朴雅致
恰如它曾经的主人陈望道
使人感受到一种静水流深的气场
旧居今日风景
陈望道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
曾担任中共上海地方委员会首任书记
1920年春
陈望道第一次把《共产党宣言》全文译成中文
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共产党宣言》的首位中文译者
上海是《共产党宣言》的最初印行地,而陈望道是宣言的首位中文译者。
陈望道翻译宣言时所用笔墨
1891年,陈望道出生在浙江义乌西乡山区的小村庄里。他先后在早稻田大学、东洋大学、中央大学学习,完成了法律、经济、物理、数学、哲学、文学等许多专业的学习,最后毕业于日本中央大学法科,获法学学士学位。
1919年,他回国担任杭州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语文老师,投身新文化运动。冬春之交,陈望道收到上海《星期评论》的约稿信和一本日文版的《共产党宣言》,不久他便返回家乡,开始秘密翻译《共产党宣言》。在资料匮乏的情况下,陈望道以日文版《共产党宣言》为蓝本,参照由李大钊从北京借到的英文版,完成了全书的翻译。
翻译过程中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一天,陈望道的母亲送来粽子给儿子当点心充饥,外加一碟红糖水。过了一阵,母亲来取碗筷,惊奇地发现儿子满嘴乌黑,红糖却原封未动。老人家爱怜又带几分生气:“吃完啦,这糖甜不甜呀?”陈望道仍浑然不觉,头也不抬应道:“甜,真甜。”
展厅内陈望道翻译宣言的场景复原壁画
1920年,陈望道携译稿赶赴上海。但是,《星期评论》因当局查办而无法连载《共产党宣言》中译本,党组织只能在今复兴中路成裕里12号秘密建立“又新印刷所”,秘密印制《宣言》。1920年8月《共产党宣言》初印本问世。译本出版不到一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
中译本《共产党宣言》初版
新中国复旦大学首任校长
陈望道是复旦校史上任期最长的校长。1920年,他便到复旦任教,历任中国文学教员、中文系主任、新闻系主任、文学院院长。1952年到1977年,出任复旦校长。前后近50年的相伴,这所巍巍学府留下了有关他的丰富历史资料。
校长委任书等
陈望道旧居约建于20世纪40年代,原为某工商人士住宅,1952年陈望道任复旦校长时,由政府分配为他的寓所。据陈望道之子,曾任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教授的陈振新回忆,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旧居还是孤单的一幢房子,总面积约300多平方米,大大小小的用房有十间之多,当时只有三口之家的陈望道,左想右想也不愿迁入。后经学校再三说明,并答应将校内的语法、逻辑、修辞研究室迁至房子底层,问题才得到解决。
陈望道夫妇在旧居前的合影
陈望道在此处工作生活二十余年,他将房屋一层布置为语法、逻辑、修辞研究室,大客厅一分为二,东面一间仍作客厅用,西面一间和原来的小客厅皆作为研究室的办公室,配电间和衣帽间则为研究室的资料、书报存放室。这是全国高校中最早成立的一个语言研究中心,即后来复旦大学中国语言研究所的前身 。
陈望道任校长期间,完成了校务、教务建设,又倡导科学研究和树立优良学风,在他的提议下,复旦大学从1954年开始实现每年校庆同时举行科学报告讨论会的创举,一直延续至今。
陈望道使用过的旧物
修旧如旧——老建筑变身红色地标
陈望道旧居为砖混结构,二层至三层呈阶梯状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升高,东南角作二层圆柱形,顶覆绿色筒瓦,使人联想到“大上海计划”中图书馆与博物馆的仿古屋顶。檐口下方带连续半圆券饰,此多为上海西班牙风格建筑常用的装饰。设黑色钢窗,浅黄色水泥拉毛墙面。整体建筑偏向近现代主义风格。
屋檐瓦片
2011年,陈望道旧居被列为杨浦区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修缮前,建筑周围杂草丛生,屋内堆满杂物,外立面老化,无人居住。2017年8月到2018年4月,此楼得以全面修缮。
复旦基建部门曾数易方案,召开多场调研会,甚至请到了远在外地的老邻居一同回忆细节。项目基建部门负责人表示:“连一扇腐朽破损的木门被更换成新门后,都要特地对新门进行做旧处理,以便于增强参观者的历史代入感。”不仅整幢建筑的修缮力求修旧如旧,就连树木、草坪、水泥地面等小楼周边环境细节,也都是尽量按照陈望道亲属、学生、老邻居等记忆中的样子来复原。
旧居原貌及修缮后的对比
在保留建筑基本原貌的情况下,内部空间也得到充分利用。一楼展览主要展示《共产党宣言》的各种版本以及陈望道的翻译故事,其中既有《共产党宣言》1918年的珍贵德语版本,又有《共产党宣言》中译本底本的日译本以及陈望道的初译版本,同时,还复原了“又新印刷所”。
各种版本的《共产党宣言》
二楼主要展示陈望道的生平。从一楼拾级而上,映入眼帘的便是望道书房,书房复原厅里端坐着陈望道的蜡像,他仍然笔耕不辍,栩栩如生。几张书桌上,还堆放着普通话推广方案,《辞海》定审稿,校长室的行政公报。此外,陈望道的社会履职和复旦印记也再现于部分展品之中。
书房复原厅里端坐着陈望道的蜡像
三楼则设立了手札室和藏书室。1977年,陈先生临终前,嘱咐家人把他的几千册藏书连同书柜都赠送给复旦图书馆。
陈望道手札
参观之余
不要忘记到小楼西北角的车库影院
用不到三十分钟的时间观看
《大师陈望道》和《信仰之源》纪录片
细细品味“真理的味道”
感受信仰的力量
资料:杨浦文旅
编辑:杨晓梅
制图:孙诗佳
杨浦区融媒体中心
上观号作者:上海杨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