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第 64 期)嘉宾:陶英
【人物简介】
陶英
1955年1月出生,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2004年9月至2015年5月期间任华东师范大学工会常务副主席,曾任华东师大党委委员、纪委委员以及上海市教育工会委员。2005年至2014年,连续十年在教育工会年度考核中获得优秀等级;2012年获上海市育才奖;曾多次获华东师范大学“优秀共产党员” 称号和华夏奖教金、绿叶奖教金、华为奖教金、中山物贸奖教金、校优秀工会干部等奖项。论文《试论高校工会参与师德建设的根本着力点》获2006年度上海市科教系统工会优秀论文一等奖和上海市总工会优秀论文奖;主持课题“上海市高校教代会制度质量评估办法研究”获2015年获上海市教委系统党建研究课题优秀成果一等奖。
【访谈实录】
1995年我被选为学校工会委员,2004年我开始担任学校工会的常务副主席。凭借着一份为教职工付出的真心和一种坚韧的精神,我从前任手中接过担子,兢兢业业地干。在工会工作的十多年里,我深深体会到:“工会工作既要办实事,也要办成事,努力打造有亲切感、归属感的教工之家。”
切实为教职工办实事、解烦忧
在20世纪80年代,方老还有一项重要工作,是执著地促进国家建立教师节和颁布《教师法》。在1981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方老与其他委员联署提出建立教师节的提案。1982年、1983年、1984年,教育部党组、教育工会分党组连续向中央写报告,建议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了国务院总理的议案,决定每年9月10日为我国的教师节。议案通过时,全场响起热烈掌声,会后社会反响强烈
我刚担任校工会干部时,上海各高校正在开展教工之家的建家工作。我认为,要真正建设好教工之家,关键是要围绕这个“家”字,不仅要建设好会员的活动场所,添置一些活动器材,更重要的是应该把工作的重心放在提升工会组织的感召力、凝聚力,增强教职工对“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要让教职工切实拥有“工会是我家”的亲切感和获得感。
记得20世纪90年代末,我的前任曾给我讲过一件事,当时学校有一位教职工因患重病住院治疗,可是治疗费用昂贵,家里难以负担,迫不得已之下准备放弃治疗。学校领导和时任工会负责人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心情都非常沉重。那时候,学校还没有建立教职工保障基金,只能在政策范围内尽量给予一些慰问金。
这件事也启发了校工会:当教职工发生因患重病陷入困境时,校工会能否建立一项针对教职工重大疾病的基金来帮助他们。这个想法一经提出便得到了学校领导的支持。根据当时工会的财务状况,校工会提出了“学校拨一点,工会筹一点,教职工出一点”的办法,筹集300万元建立起了华东师大第一个教职工重大疾病互助基金。
教职工重大疾病互助基金的成功建立让校工会和教职工尝到了“甜头”。此后,华东师大工会又积极自筹资金先后设立了教职工医疗特种帮困基金、教职工上下班途中交通意外补助基金2个基金项目,还投保了市教育工会、市总工会推出的门急诊医疗保障、意外医疗保障等5项医疗保障计划。这些基金的费用全部由校工会支付,无需教职工承担。目前,华东师大工会建立的基金保障体系运行良好,得到了教职工的普遍赞誉。
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一位身患重病的校办厂职工家属和校办厂领导一同来校工会寻求帮助。这位职工的家庭经济并不宽裕,患病使他的家庭雪上加霜。情急之下,只能向厂里提出借款10万元用作治疗费。可是,当时厂里一下子拿不出这笔“巨款”,也从没有这样的先例。面对如此困难,厂领导希望校工会给予帮助。校工会仔细分析了该职工的医疗费账单,认定他的情况符合享受教职工医疗特种帮困基金和教职工重大疾病互助基金的条件,也符合校工会投保的上海市总工会职工住院保障计划以及重大疾病保障计划两项计划的条件。于是,校工会经过努力,通过以上两个基金和两项保障计划共四种渠道,向该职工总共提供了6万多元的经济补偿,得到了校办厂领导和该职工及家属的好评。
20多年间,在学校的领导和支持下,校工会积极筹措资金,在设立教职工医疗保障基金和参与各项市总工会保障计划方面先后总计投入1000多万元。每年有几百人次从中获益,极大减轻了教职工的医疗负担。我们还特别印制了《教职工医疗保障手册》发放给每名教职工,详细介绍各项基金和计划的各项条款以及申请赔付的流程,做到人手一册,并在校工会网站上公布,极大地方便了教职工及时查询和申请办理赔付。
2015年5月陶英(前排中)带领华师大教工合唱团参加市教育工会组织的“纪念抗战70周年教工合唱展演”活动
以丰富多样的活动营造“家”的氛围
在20世纪80年代,方老还有一项重要工作,是执著地促进国家建立教师节和颁布《教师法》。在1981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方老与其他委员联署提出建立教师节的提案。1982年、1983年、1984年,教育部党组、教育工会分党组连续向中央写报告,建议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了国务院总理的议案,决定每年9月10日为我国的教师节。议案通过时,全场响起热烈掌声,会后社会反响强烈
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要营造“家”的氛围,必须开展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使教职工把教工之家当成自己的另一个“家”。
校工会自筹资金200多万元大修和改造了工会俱乐部,增添了新的活动场所。工会俱乐部不仅有鹅卵石健身路、健身器材、风雨操场、乒乓球室、棋牌室、阅览室等,还配备了现代化多功能厅,满足教职工和各个教工社团开展各种文体活动的需求。在学校主体搬迁至闵行校区后,校工会在学校的支持下建立闵行校区教师活动中心,为教职工免费开放乒乓、桌球、羽毛球等健身项目,成为教职工常来常往的“小家”。
建设教工之家不仅要向教职工提供完善的设施和场地,还要关心教职工的文化精神需求。每年参加教师暑期疗休养活动的华东师大教职工人数及占比、补贴标准在上海高校系统均居前列。我们还组织了许多参与门槛低、趣味性强的文体活动,创新奖励方式,鼓励教职工积极参与。学校主体搬迁到闵行新校区后,校工会购买了100多辆自行车作为奖品,举办新老校区自行车30千米拉力赛,100多名教职工参加了比赛。又如每年一次的教职工运动会,我们都为部门工会购置统一的运动服发放补贴。运动会上教职工健身跑参与人数逐年增加,吸引众多学生观看,为老师加油鼓劲,成为校运动会开幕式上一道亮丽的风景。校工会还出资配备计步器,鼓励教职工积极参加“万步行”活动,并经常组织野外拉力赛……
华东师大每年有200多名新教职工加入。为了帮助青年教师尽快融入华东师大工会的大家庭,校工会每年都要对新进校教职工进行培训,介绍工会组织的基本知识以及校工会推出的一系列为青年教师服务和奖励的各项措施,还每年举办一场新进教职工的迎新晚会。校工会还注入资金加强校青年教师联谊会以及院系青年教师联谊会的建设,出台了有关章程,使校和院系两级青年教师联谊会成为学校各级党组织和行政联系青年教师的纽带,也为青年教师搭建了相互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为帮助青年教师提升业务能力,校工会还设立基金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参与校教务处主办的青年教师课堂讲课比赛,还通过遴选优秀青年教师参加上海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课堂讲课比赛,获得全国高校青年教师课堂讲课比赛一、二等奖各一次的好成绩。
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吸引了众多院系、机关、后勤等部门以及教职工广泛参与,教职工的热情高涨,参与度上去了,对教工之家的亲切感和归属感也就更强了。
坚守职责,维护教职工权益
在20世纪80年代,方老还有一项重要工作,是执著地促进国家建立教师节和颁布《教师法》。在1981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方老与其他委员联署提出建立教师节的提案。1982年、1983年、1984年,教育部党组、教育工会分党组连续向中央写报告,建议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了国务院总理的议案,决定每年9月10日为我国的教师节。议案通过时,全场响起热烈掌声,会后社会反响强烈
在工会工作时,时常会碰到教职工前来反映各种问题、提出诉求,我们耐心倾听、释疑解惑,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和教职工之间的矛盾,努力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这是我们的重要职责。
记得有一次,我刚到工会工作没多久,一位教职工情绪激动地找到工会反映他的住房补贴多年来一直未得到解决的问题,希望校工会为他主持公道。在与学校有关部门沟通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该教职工的诉求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而学校的有关“集资分房”政策与“住房补贴”相关规定确实没有衔接好。明白教职工与学校有关部门发生矛盾的焦点之后,校工会一边做他的思想工作,请他不要焦急,按程序如实反映情况,一边向学校有关部门据理力争,不断反映这位教职工在住房补贴问题上遭受的不公。经过几年坚持不懈地反映、沟通、协调,这位教职工的住房补贴问题终于得到了圆满解决。由于学校工会在处理维权问题上坚持客观公正,教职工们认可我们,常常把我们当作倾诉的对象和维权的依靠。我们也更深刻地体会到:“只有合法合规地维权,才能有效维权;只要是合法合规的维权,就一定要坚持到底,也一定能取得成功。”
在上海众多的高校中,华东师大是首家获得全国总工会授予“模范职工之家”称号及全国教科文卫体工会授予“全国师德建设先进集体”称号的单位。迄今为止,这两项荣誉仍然是全国教育工会系统内的最高奖项。
从1951年华东师大成立工会临时工作委员会至今,华东师大工会成立近70载,一批批工会人将接力棒代代相传。担任校工会干部的这段经历使我深刻体会到,高校的工会组织就是高校教职工的家,工会干部应当树立建设好教工之家的责任意识,倾注“家”的情感,担当起建“家”的重任,以切实的举措为教职工营造“家”的温馨与和谐,使教工之家成为广大教职工信赖和倾诉的对象、发展和维权的依靠。
策划:上海市教育工会
文字由上海教育报刊总社提供
采访整理:杨善钰
编辑:刘安憬 马天恩 陈晓丹 颜惠芳
本文照片由陶英本人提供
上观号作者:教师博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