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七十年 | 冯恩洪:一生只做一件事——当一个学生热爱的好老师

本期(第 63 期)嘉宾:冯恩洪

【人物简介】

冯恩洪

1945年出生,上海市原建平中学校长、当代好课堂教育发展中心理事长。冯恩洪华东师范大学毕业后即投身教育,从教至今已50多年。他先后被评为“上海市特级教师”“上海市优秀教师标兵”“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模范班主任”“全国劳动模范”,并以教师的身份被授予建国七十周年纪念奖章。

【访谈实录】

一生只做一件事

——当一个学生热爱的好老师

在20世纪80年代,方老还有一项重要工作,是执著地促进国家建立教师节和颁布《教师法》。在1981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方老与其他委员联署提出建立教师节的提案。1982年、1983年、1984年,教育部党组、教育工会分党组连续向中央写报告,建议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了国务院总理的议案,决定每年9月10日为我国的教师节。议案通过时,全场响起热烈掌声,会后社会反响强烈

我的成长离不开上海市教育工会组织的关心和培养。年轻时经常参加市教育工会组织的教学技能比赛和教学理论研究。印象中,从1967年大学毕业在培光中学当一名青年老师,到后面获得优秀班主任称号,我多次参加市教育工会组织的课堂教学技能大赛并获奖,这让我成长很快,受到鼓舞,为我以后的教学实践打下了很好的基础。1985年我出任建平中学校长,提出“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理念,创建“建平模式”,把上海城郊一所普通学校,建成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学校。这些成绩的获得和市教育工会对基层教师的关心和栽培无不相关。

如今,我虽已退休,但作为一名教育战线的劳模,我仍足迹遍布全国,希望把“优质教育资源带入寻常百姓家”。这一路走来,我始终把每个学生的终生成长放在教育的首位,孜孜不倦地追求,探索创造着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这是我一生的教育梦想。说起这个梦想,我深深感谢中学时代在华东模范中学背我上医院的席老师,正是这个戴着高度近视眼镜、响应国家号召主动降薪从教基层的女老师,使我树立了要做一个学生热爱的好老师的志向。我想这也是师教的力量吧。

“教育者多么伟大,多么重要,因为人的一生幸福都操控在他们手中。”俄罗斯哲学家别林斯基的这句话一直影响着我。当一个崭新的生命进入启蒙和教育阶段,当他带着好奇和求知进到校园的时候,老师温暖的情感和高尚的人格,就会给这个孩子心中播下热爱生命的种子;老师春风化雨般的教导和期待,就会给这个孩子心灵播下善待生命和希望的种子。当这些饱满的种子扎了根,在沃土茁壮生长,经历风雨,才会长成枝繁叶茂的苍天大树。这是我确立一生的教育使命和担当,创造合适学生发展的教育,则是我一生的教育创新和理想。感谢教育工会在这个过程中给予我组织的信靠和力量。

冯校长参加北川中学召开的北川地震十周年纪念活动并指导该校课堂教学改革,收到学校的感谢信

创建“建平模式”

——“合格+特长”“规范+选择”

在20世纪80年代,方老还有一项重要工作,是执著地促进国家建立教师节和颁布《教师法》。在1981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方老与其他委员联署提出建立教师节的提案。1982年、1983年、1984年,教育部党组、教育工会分党组连续向中央写报告,建议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了国务院总理的议案,决定每年9月10日为我国的教师节。议案通过时,全场响起热烈掌声,会后社会反响强烈

市教育工会是一个学习型组织,经常会定期组织有关教育方法和理论创新学习研讨。我提出的“规范+选择””“合格+特长”“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教育理念,也是不断在学习当中积累和创新的,这也离不开市教育工会的指导。在调到建平中学之前,我是全国优秀班主任,语文特级教师。虽说建平中学当时是黄浦区的高中,但学校属于浦东川沙地块,我又是第一次做校长,压力很大。由于建平中学合并了附近农村几所中学,生源不齐,每个孩子的情况和学科基础差别太大,和先前他所在市区相对生源整齐的培光中学非常不同。为尽快熟悉建平情况,我利用暑假大范围进行学生家访和教师走访。当初的浦东周边全是农田和坑坑洼洼的泥巴路,我好几次骑车摔倒路上。通过家访,我了解到每个孩子的学习所长和兴趣爱好,甚至记住了每个孩子的乳名。每个孩子都自带一把成长的钥匙而来,那就是潜能。我们的教育和老师就是要帮助孩子发现自己,激发潜能,打开那把生命成长的钥匙。于是,我后来决定从“入心”的德育教育入手,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爱好,选修各类兴趣课,释放学生潜能,各得其所,各展其长。

不断的学习和教育实践,让我认识到:教,贵有新,道无穷的力量。我们的学校教育常常是在选择适合的学生,却没有关注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总是用一个标准来要求学生,要求学生样样都行。事实上,全才、全面发展是不现实的。我深刻感受到,我作为校长应该接受‘人皆有才,人物全才,扬长避短,个个成才’的观点,为有差异的学生创造合适的教育,这是教育的核心和教育的使命。

2003年,我离开建平中学的那年,建平以优异成绩成为上海首批示范性高中,当年高考毕业生中6名学生进入北大清华,88名进入复旦、68位进入上海交通大学。“建平模式”还成为全国教育改革学习的典型。2007年英国女王特别接见我,对我代表的东方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十分肯定,并鼓励英国老师借鉴和学习。这些,也要感谢市教育工会倡导的终身学习理念和终身教育这个平台。

教育回到原点

——问道方圆, 建设当代好课堂

在20世纪80年代,方老还有一项重要工作,是执著地促进国家建立教师节和颁布《教师法》。在1981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方老与其他委员联署提出建立教师节的提案。1982年、1983年、1984年,教育部党组、教育工会分党组连续向中央写报告,建议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了国务院总理的议案,决定每年9月10日为我国的教师节。议案通过时,全场响起热烈掌声,会后社会反响强烈

退休后的我更加勤于思考,更加忙于实践。我希望把“建平模式”,把优质的教育资源发挥最大社会效益,辐射更多偏远地区的学校师生。这当中,我要特别感谢上海教育工会。在鲁巧英为代表的几任工会主席关心指导下,我苦闷找工会,困难找工会,工会是我们的港湾。我获得了工会组织很多的正能量,牢记教育初心,不负教育使命。

如今,我回到教育的原点,致力于中国“好课堂”的教学研究和实践,并以一个教育者的使命加快了践行的脚步。多数时间,我不是站在讲台上,就是赶往讲台的路上,足迹踏遍内蒙、青海、贵州、广西等省,走进全国各地一千五百多所学校,免费为偏远地区的学校师生讲课、评课。至今为止,我义务免费听课5988次,受益师生超过300万。

我认为学生拥有不可估量的潜力,只要老师为学生创设出展现他们才能的时间和空间,隐藏在学生头脑中的潜力,就会如埋藏在地下的能量喷涌而出。几年前,我在武汉听到一节低年级语文识字课,课堂上老师把识字当作“找朋友”。短短十五分钟,学生把十二个生字全部学完,居然没有一个生字是老师教的,全部是小朋友自主、合作中学会的。老师把传统的讲授让位于学生的自主合作,不争话语权,不替代,通过启发,让学生能做、能学的事,自己去做、去学,这就是我希望建设的好课堂。

最后我想说,没有大地哪有花儿,没有江河哪有鱼儿,我把市教育工会比作鲜花盛开的家园,比作流淌不息的河流,希望上海市教育工会引领年轻一代的教师,把教育放在学生健康、认知、能力、责任的维度上,面向明天,建功立业。

策划:上海市教育工会

文字由上海教育报刊总社提供

采访整理:姜丽军

编辑:刘安憬   马天恩   陈晓丹   颜惠芳

本文照片由冯恩洪本人提供

上观号作者:教师博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