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提质、升级、开放、创新的发展新阶段 上海外高桥港综合保税区通过验收

1月18日,封关面积1.03平方公里的上海外高桥港综合保税区经实地验收予以通过。联合验收组组长、上海海关关长、党委书记高融昆,市政府副秘书长、区委副书记、区长杭迎伟,联合验收组副组长、上海海关副关长、党委委员施健,上海海关党委委员、浦东海关关长盛甫斌,市商务委副主任申卫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保税区管理局副局长陈彦峰等参加验收和签字仪式。

上海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设立于2003年,规划面积1.03平方公里,是我国首个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区港联动”先行先试区,也是全国第一个保税物流园区。历经多年的发展,这里已经成为在区港联动发展、国际物流环境营造等方面具有国内首创性、示范性、引领性的高水平园区。数据显示,上海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进出区货物峰值当年达1012亿美元,海关税收达250亿元,进出口额占全国保税物流园区进出口总额的50%以上。目前,园区已有近80家企业,建成仓库总面积70万平方米。

2019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促进综合保税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赋予综合保税区改革开放新使命,也为保税物流园区的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和实施路径。2020年8月30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上海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整合优化为上海外高桥港综合保税区,这也意味着上海外高桥港综合保税区将具备更多的业务功能,有利于进一步激活区域优势,提升园区整体竞争力和创新力,为保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引擎。

在获批复的近半年时间里,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上海海关、市各委办局的大力支持下,由保税区管理局牵头联合外高桥保税区海关、外高桥集团成立专项工作推进小组,按照海关总署的要求,整合优化基础设施和监管设施,高标准高质量推进改造建设工作,使得园区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上海外高桥港综合保税区由上海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原址、原地、原面积整合优化,规划总面积为1.03平方公里,四至范围为东至外高桥港区三期、南至外环线、西至油管路、北至三海码头。

改造后的上海外高桥港综合保税区共有3个卡口,包括凌海路货运卡口、港华路行政卡口和区港直通道卡口,实行货车、客车、人员分流,并设有隔离设施和明显标志。其中,货运主卡口进、出区货车通道各5条,共10条;进、出区社会车辆及人员通道各2条,共4条;区港直通道卡口6条。

卡口货车道已安装智能化卡口系统,分别安装有电子闸门放行系统、车辆自动识别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箱号识别系统,卡口与货物验放部门实行联网。区域内沿隔离围网修筑海关监管、巡逻专用通道。海关监管、海关监管巡逻通道长度约为5.6公里,沿巡逻通道装有照明设施,可实现全程无障碍巡逻监管。

下一步,上海外高桥港综合保税区将以“提质、升级、开放、创新”为发展思路,推动“综保区21条”政策措施在区域尽快落地,着力打造跨采配送、口岸增值(加工贸易)、跨境电商、多式联运、大宗商品交割以及检测维修等六大功能业态,并尽快形成功能产业集聚态势,努力将上海外高桥港综合保税区打造成为全国最具特色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之一,为全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发展、为国家战略的推进做出新的贡献。

栏目主编 洪浣宁

责任编辑 刘婉鑫

摄影 刘思弘

上观号作者:浦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