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老先生八十寿
营造公会齐相聚
同业互助共发展
城市建设有其功
上海近代营造业行业社团最早是以“鲁班殿”名义出现的。老上海建筑包工头称为“作头”,他们找一处地方,供上鲁班的塑像,安放几位前辈的牌位,放张八仙桌,就可以处理业内各类事务了。上海建筑工匠乡土观念非常强,鲁班殿不只一处,以原籍区分,上海建筑历史上比较出名的有宁波帮、沪绍(绍兴)帮、宁绍帮、浦东帮等,都有各自的鲁班殿组织。“鲁班殿”到了民国初期发展为“水木公所”,公所由十几位董事组成,首领称董事长。上海特别市成立后,“水木公所”按照政府要求改为营造业同业公会。
这张照片就是1933年上海市营造业同业公会理事们为江裕生80岁祝寿聚会的留影。此时水木公所刚改公会不久,照片上多为第一届公会的理事或监事。前排左起第6即是江裕生,江裕记营造厂厂主。左起第5是公会理事长张毅,久记营造厂厂主。此外左起第2是何绍庭,新仁记营造厂厂主。第4是康金宝,新金记康号营造厂厂主。第8是竺泉通,新仁记营造厂早期厂主。后排左起第1位是江长庚,江裕生之子。左起第2位是陶桂松,陶桂记营造厂厂主。第5位是陆南初,新申营造厂厂主。
寿辰的主角江裕生,上海南汇周浦人,世代从事建筑业。清同治四年(1865年)江裕生刚满10岁只身到上海学泥水匠,三年满师。同治十三年(1874年)19岁时创办江裕记营造厂,承接了一批早期西洋建筑。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江裕生和杨斯盛一起为提升营造业地位,筹办水木业公所,江被推举首任董事长。江裕生与外国建筑师事务所联系密切,承建了外商设计的公济医院,德国总会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江裕生的两个儿子江长霖、江长庚先后加入营造业,江裕记业务发展很快,先后承建了华安大厦,八仙桥青年会,南京外交部大楼等近代知名建筑。
江裕生
江裕生主持公会期间,出资创办学校,施舍药品,调解纠纷,威望很高,去世后他的画像被请入会所长期供奉。照片里的江长庚是江裕生第三子。曾代理过上海市营造业行业公会主席,后与陶桂林、杜彦耿等发起组织成立上海市建筑协会,创办《建筑月刊》。江长庚善于将中西建筑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在营造厂内部管理上推行工时、用料、质量一体的任务单制度。
1932年《新闻报》上关于《建筑月刊》即将创刊的消息
照片里的张毅,字效良,行业习惯称“张效良”,上海南汇沙渡庙人。其父经营“久记”木行,后张毅延用“久记”名号开办营造厂。清宣统三年(1911年)当选上海水木公所董事长,民国十九年(1930年)当选同业公会主席(理事长)。久记营造厂承建的工程有:中汇银行,东方旅馆,大上海电影院,还翻造了城隍庙和九曲桥。
张毅担任上海营造业首领期间致力于各帮派的联合,捐资办学,办医院。还积极推广西方先进技术,举办建筑设计竞赛,举办中国首届建筑展览会。1936年张毅因心脏病突发去世,享年54岁,公会举行追悼会,不少上海市政府要员和社会名流参加。
1936年《新闻报》关于上海各界悼念张效良的报道
后排左起第5位穿西装的是陆南初,上海嘉定人,营造厂中较早接受正规教育的新生代人物,先后就读中华工业专科学校土木专业,美国万国函授学校建筑专业。创办新申营造厂后去日本学习,获博士学位。前排左起第8位是竺泉通,浙宁帮代表,浙江奉化人。上海不少高楼如沙逊大厦、都城饭店、百老汇大厦、汉弥尔登大厦都是他的营造厂建造的。
上海市营造业同业公会设立于民国19年(1930年),前身是沪绍水木公所。成立时,根据上海特别市政府“同行业只许成立一家公会”的要求,吸收了浙宁水木公所的成员。设理事、监事、理事长(主席)等职位。张毅、江裕生、陶桂松等都是沪绍帮成员,竺泉通是浙宁帮成员。合并后共有会员600多家。
1930年代同业公会参与行业事务的报道
解放前的上海,建筑业市场化程度很高。政府主要管理营造厂开办登记,建筑的设计,工程的质量等,其他基本上由行业团体来管理、协调、处理。因此,行业团体威信很高,业务范围很广。除了联系成员单位之外,还要制定行业章程,兴办学校,医院,刊物,甚至经营殡葬事业,尽心尽力为同业人员的生老病死服务。从这一点来讲,上海市营造业同业公会在近代上海建筑史上,无疑是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
上观号作者:上海规划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