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
圣约翰大学、光华大学校友
周有光先生诞辰115周年纪念日
而明天是他逝世4周年祭日
三年前
谷歌为了纪念他
特意将其页面logo翻译成拼音
这一天 google 标注 gǔgē
和众多大师们和巨匠们一样
在 google 的搜索主页上占据了一天
因为他的突出贡献
让汉语真正地走向了世界
周有光
(1906年1月13日—2017年1月14日)
通晓英、法、日三门外语
跨越经济、语言、文化多个领域
他和沈从文是连襟
曾和爱因斯坦聊天下大事
……
每当输入pinyin,你就在向他致敬
17岁那年
周有光考上上海的圣约翰大学
却正是家中最穷的光景
为让周有光上学,家中四处举债
第一天在大学注册,周有光领到卡片
不但要写中文,还要写拼音
可中国当时并没有统一拼音
学校只好拿上海话来标注
进入学校后,周有光接触到拉丁文
兴趣使然,自学了字母管理法
没想到为今后的事业打下了基础
▲ 圣约翰大学
1925年,日本人工厂里,
一个中国女工被打死了。
全社会奋起抗议,
学校不反对学生抗议,
却不允许他们上街游行。
学生与校方产生裂隙,
19名校员和553名学生脱离圣大,
于当年8月重组光华大学。
在这些学生中,就有一腔热血的周有光。
▲ 周有光当年就读于光华大学时用名为周耀。他所学的专业是政治学,获文学学士学位。他的恩师李石岑对他的评价是“为人格而战,为人道而战,为真理而战”。
先生的夫人、
著名昆曲研究家张允和女士
也曾在光华学习
▲ 三连襟与三姐妹于上海合影(前:张元和、顾传玠 后:张允和、周有光、沈从文、张兆和)
1955年,他被周恩来总理亲自点名,
让他速速去往北京,
参加全国文字改革会议。
“我本身是搞经济学的,
研究语言、文字只是我的业余爱好,
可当时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
国家领导却让我转行。”
▲ 周有光手稿
长期以来,周有光名声在外,
素有周百科之称,
精通多门外语,发表出版了许多
和拼音、文字改革有关的论文,
早在社会上引起重视。
▲《字母的故事》书影
在周老加入之前,
汉语拼音方案讨论了两三年,
但迟迟没有一个结果。
文改会拿出了6个方案,
其中一个斯拉夫字母方案,
4个民族字母方案和1个拉丁字母方案,
到底该用哪一个,大家争论不休。
当时中苏关系尚好,
苏联便想中国用俄文斯拉夫字母。
然而这一点遭到周老的反对,
他认为斯拉夫字母国际并不通用,
不利于以后长期应用与发展。
新中国建立之初,周老写过一本小书,
名字叫做《字母的故事》,
毛泽东曾派专人到周老家中要书,
正是在读完这本书后,
放弃了民族字母的想法,
最终拍板使用拉丁字母。
▲《汉语拼音方案》内容节选
1958年2月11日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讨论通过了汉语拼音方案
从此,全国小学生入学第一件事
就是学习汉语拼音
它不但能帮助广大国民学说普通话
还将学龄儿童的阅读能力提前了至少两年
仅58年一年,全国注音读物高达一千万册
为推进国民脱盲、文化建设做出巨大贡献
周有光先生对拼音的贡献不止于此
他不仅是汉语拼音方案的主要制订者
还是汉字拼音输入程序的拓荒人之一
著名的计算机专家林才松
正是在周有光的指导下
于1984年在中文信息领域获得重大突破
研究成功我国第一台
也是世界第一台中文语词处理机
该事件被新华社编入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
当我们在电脑或手机上
运用拼音输入方法书写汉字时
都应该向他致敬
五年前生日前夕
周有光先生在家中
收到华东师大的祝福
周有光曾自嘲道,“上帝太忙了,把我忘掉了。”然而,无论求学还是执教,周有光都没有忘掉他的母校,华东师范大学两所前身学校——圣约翰大学和光华大学。
2016年1月12日,先生又一次在北京家中会见了华东师大的朋友们,收下母校的生日祝福。
周有光先生55秒珍贵视频
▼
▲ 华东师大新闻办2016年1月北京摄制
那天,深冬的北京,碧空日和,已过期颐之寿的周有光先生白发朱颜,愉快地与晚辈们用纸笔交流,并题字“大夏光华”。
▲ 华东师大赠与先生的生日贺信和记录有周有光先生和张允和先生求学经历的《光华文萃》《圣约翰大学与华东师范大学》等校史文集 / 华东师大新闻办摄
▲ 周有光先生题字“大夏光华” / 华东师大新闻办摄
周有光先生幽默地说道:“我现在退步很大,请大家包涵”。
我最尊敬的大学老师孟宪承先生,解放后在华东师大当校长。
他原来是圣约翰大学的教授,后来和我们一起到了光华大学。我毕业后留在光华。有一天,孟先生对我说,“你在光华大学当然是很稳定的。不过,我劝你不要老待在一个地方,老待在一个地方容易失去朝气。”他觉得我应该在年轻时多增加阅历和经验。
他说他要到无锡乡下一个新办的学院去当院长,希望我跟着他去。这个学院叫江苏民众教育学院,是用新的教育理论培养学生,面向群众。
我们去了不久,浙江也办民众教育学院,我就又跟着孟老师到了杭州。
——摘自周有光《百岁忆往》之孟宪承
每当输入pinyin,你就在向他致敬!
综合|社会科学报 上海观察等
部分图片源于网络
编辑|吴潇岚
上观号作者:华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