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一眼,旅客体温即可知晓;实时连线,指挥中心如同亲临现场,统一指挥高效把关;一键点击,登临作业报告即时生成;精准查验,一线二线高效协同。面对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上海海关引入“5g+ar”技术,在全国海关范围内率先在航空器登临一线配备智能可穿戴设备,预置标准流程作业环节,自动生成作业报告。同时,在查验一线岗位深化应用智能可穿戴设备,积极探索协同查验作业新模式。“增强现实黑科技”助力上海海关疫情防控一线作业换挡提速、精准监管,更好守护国门安全。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上海海关一线监管作业提出了新挑战。工作效率还能不能再进一步、不足之处该如何完善、新的安全“洪水”能否第一时间有效应对?在深入研判之后,以“5g+ar”智能眼镜为载体的海关ar作业模式应运而生,成为上海海关疫情防控的新手段。
01
一“镜”现形,更直观
航空器登临检查作业过程中,传统作业模式需要专人操作专用设备,完成录证、传输、报告撰写提交等工作,缺乏集温度监测、音视频实时存证、调度指挥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解决方案,存在操作复杂、效率低下、人力资源消耗多等弊端。
运用“5g+ar”技术的可穿戴装备在上海海关投入使用后,实时对接海关总署的音视频执法记录仪管理平台,确保登临检查各环节可控可溯,实现语音提示、语义识别及主视角随动记录。将具备ai边缘运算能力与红外测温能力的5g 增强现实(ar)智能眼镜作为一线执法人员佩戴的可穿戴式前端智能交互装备,通过解放双手的视觉交互与听觉交互,完成移动状态下的体温监测、作业提示等多种功能,帮助一线人员专注执行工作任务,降低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力资源消耗。2020年12月21日起,上海海关已在浦东国际机场开展试点应用,至今对已使用智能可穿戴设备对30余个进境航班开展登临检查作业,为再造作业流程、提升作业效能开展有益尝试。
02
同“屏”沟通,更高效
不止于此,现今全球疫情下的进口货物防疫工作环境情况极为复杂,海关查验关员要保持机动性,对不同地点的防疫货物进行查验,而现有的移动端产品功能单一、频繁占用工作人员双手,致使查验效率再受影响。同时仅仅赋能一线查验关员快速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还不够,查验关员全程与二线风控关员保持实时语音及视频互动,及时反馈查验实际情况并接收布控关员即时指令至关重要。
为此,上海海关将“5g+ar”技术应用于疫情防控货物查验业务,在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建立了新的查验协同作业模式。该作业模式基于协同作业指挥调度平台,支持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各种场景音视频互动。后台指挥中心大屏、专家使用的手机、电脑屏幕同步显示ar眼镜情景,让特殊综合保税区内的海关查验关员与多个远程指挥方进行实时视频传输和语音讨论,风控关员还可以通过智能眼镜系统远程标注重点布控位置,实时指挥执法现场,将遇到的问题控制在第一时间。
试点至今,上海海关已对50余票重点防疫货物实施了协同查验,根据查验情况暂扣4批疑似违规货物,新的协同查验作业模式初见成效。
未来,所有作业记录视频均可以同相应作业单证信息关联,形成强大的视频知识库,并随着工作开展不断积累,为后续的业务视频结构化分析,常见货品及标签的定制化人工智能识别算法训练提供关键素材。
供稿:上海海关科技处
上观号作者:上海海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