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临港 观鸟人梦想之地

位于临港地区的南汇东滩,是华东地区最热门的观鸟区域之一。一年四季,不时会有观鸟人前来,或是简单看看,或是搞搞创作。

张东升作为上海海洋大学副教授、上海市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理事、微信群“生态临港”的群主,追求比单纯观鸟更高的目标——从观鸟,到识鸟、护鸟,进而保护整体生态环境,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临港新片区的经济发展,应该与生态环境的保护融合在一起。这是“生态临港”群的共识。

观鸟

一身户外服、一个望远镜、一个照相机,这是张东升作为一名观鸟“重度爱好者”日常外出观鸟最常见的装备组合。而在他那辆小汽车内,还能找着更多装备。

近来天气寒冷,但张东升依然一有空就跑出去。候鸟南迁,当前正是最好的观鸟时节。临港的南汇东滩、滴水湖等地,都成了观鸟胜地。

“临港不仅是科技创新的热土,还是闻名世界的观鸟乐园。”张东升告诉记者,南汇东滩湿地地处长江三角洲最前沿,东临东海,南依杭州湾,北靠长江,是长江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也是西伯利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带上的重要栖息地,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

2012年,美国留学归来的张东升到了临港的上海海洋大学任教。对于本硕博专业都与生物相关的他来说,选择落户临港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良好的环境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第一次到临港新城,我就喜欢上了这座年轻美丽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于是,我在这里安家立业,成了临港人,每天为事业打拼,也习惯了临港碧水蓝天的优美景色。”

2016年秋季,张东升偶然认识了几位观鸟的朋友,才知道临港还有着丰富的鸟类生态资源,每年到临港栖息的候鸟多达上百万只,其中还包括小天鹅、黑脸琵鹭、仙八色鸫等珍稀濒危鸟类。从此,张东升多了一个业余爱好且乐此不疲。

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当我拿起望远镜,临港海边的南汇东滩就为我打开了一幅神奇而美丽的自然画卷:悠闲的白鹭在蓝天翱翔,优雅的黑翅长脚鹬漫步滩涂,‘鸟中熊猫’震旦鸦雀在芦苇丛里忙着捉虫子喂养宝宝,美丽的白腹蓝鶲在林间游荡……这些大自然的精灵,这些都市人心中的诗与远方,就在我们身边!”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2017年初,张东升组建了“生态南汇”微信群,将不少观鸟爱好者拉了进来。目前,这个500人群早已是满员状态,还有不少“鸟友”排队等着进群。

一张或者一组“鸟图”,激起一片称赞、一些疑问,随后带动一堆讨论,这是“生态南汇”微信群里最常见的动态。而发图的“鸟友”,往往能够收获不少赞誉。

不久前,群友“万心飞翔”拍到的白眼潜鸭,就让不少“鸟友”发来了竖大拇指的表情。“万心飞翔”真名万中容,也是一名临港人,“入坑”观鸟的时间并不长,只有差不多3年。

刚加入“生态南汇”群的时候,万中容的身份还只是“一名临港居民”。有一次,他在小区偶尔看到一只鸟,觉得挺好看,就用手机拍了下来,发到了群里。没想到,就是这么一个偶然的动作,让他收获了入群后的首次“高光”时刻。“当时有‘大神’说,这是一只海南蓝仙鹟,上海很难见到,结果就有很多人点赞。”万中容回忆到。

一次“高光”时刻激发了兴趣,让他从此走上了向观鸟“重度爱好者”进发的道路,专门购置了照相机、长焦镜头、单双筒望远镜等设备,一有空就往南汇东滩、滴水湖等观鸟点跑。

因为上班时间灵活,万中容有晨练的习惯。自从开始观鸟后,他连锻炼的时候都会随身带着一个双筒望远镜,一有“发现”就会欣赏一阵。

识鸟

不过,要想成为一名观鸟“重度爱好者”,仅凭借装备和兴趣是不够的,还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这就需要学习和研究。万中容告诉记者,自从“入坑”以后,感觉大多数业余时间都用在了鸟上:拍到照片后要查资料,确定是哪种鸟,还要了解外形特点、习性等。“这样才能在群里跟鸟友们一起交流,而且外出观鸟时也能有更多乐趣。”

即便是生物学博士出身的张东升,也要不断学习。在他的办公室里,有各种各样关于鸟类的书籍,电脑桌面上还有一个专门的文件夹,存放着数千张鸟类照片。热爱,让观鸟“年龄”并不长的张东升、万中容,以及群里的“鸟友”们,对鸟类的研究越来越透彻。

在群里,一张图带出各种知识问答的情况屡见不鲜。“哪位大神告诉我这是什么鸥?”“这是什么斑嘴鸭?”“斑嘴鸭和绿头鸭会杂交?”

“懂鸟上说是银鸥。”“印缅斑嘴鸭也是从斑嘴鸭分出来的,本来是亚种,前些年拆分了。” 各种颇具专业水准的问题,总能得到回答。当然,也会有争论的时候,随后,大家各自寻找材料、论证自己的观点,无形之中又学到了东西。

张东升告诉记者,组建这个群的初衷,就是给大家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让大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而更多的科普,同时发生在群外,辐射着更多人群。

除了微信群,张东升还和几个朋友维持着一个公众号,坚持每周发布各类观鸟活动的收获、重要事件等等。他们还每个月定期发布“鸟讯”,甚至组织各类在线讲座。

张东升还借助自己的本职工作,组建了上海海洋大学教职工和学生的观鸟爱鸟团队,甚至开设了“鸟类生态与鉴赏”选修课,受到学生们的热捧。

一开始,张东升还担心课程比较“冷门”,没人选,但没想到,开课那天来了近百名学生,教室坐得满满当当。

为了更好地观鸟、识鸟,张东升等人还组织志同道合的鸟友们对临港地区的鸟类进行着长期的调查记录,包括种类、数量、分布等。大家会不定期地分头到各个点位,记录下自己观察到的各种情况,然后制作成清单。

这样的一个过程,也是鸟友们共同学习取经的时候。不久前,张东升和万中容相约着来到位于环湖北一路的滴水湖北岛处进行了又一次调查。

正值冬季,不少候鸟选择在滴水湖过冬。短短时间内,两人寻找到了白骨顶、凤头鸊鷉、小䴙䴘、鹗、黑颈鸊鹈、凤头潜鸭等各种鸟类,还大概清点了数量。

“我们从2018年开始统计,年年都有新收获,基本每年都能发现新的鸟类种类,到目前已经有427种了。”张东升告诉记者,“前段时间发现的珍稀鸟种就有白枕鹤、红翅绿鸠、红胸秋沙鸭等,还有在中国大陆首次记录的琉球山椒鸟。2019年年底发现的丝绒海番鸭是中国鸟种新记录。”说起这些,张东升根本停不下来,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神情。

护鸟

自从开始观鸟,万中容经常独自来到滴水湖边,一呆就是好几个小时。“看到湖面上那些有灵性的小家伙们,就感觉不到孤单。”他说,“拿着望远镜,就像拿到了大自然的免费门票。”

让万中容心疼的是这些有灵性的小家伙们,有时会受到人类的“骚扰”,“心底经常油然而生一种保护的欲望。”

于是,他在观鸟的时候,经常会提醒游客或者不合理观鸟的鸟友,劝说他们不要驱赶、追逐鸟类,并保持足够的距离。“观鸟要以爱鸟为前提。”

而最好的办法,则是给他们讲解更多关于鸟类的知识。这也是万中容不厌其烦对游客进行科普的原因之一。他告诉记者,如果有关部门能够在滴水湖边设置一些观鸟台、宣传栏,势必能发挥更好的科普效果。

“在党中央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下,越来越多的朋友开始关注环境和生态。我们开始自发组织清理海滩垃圾和观鸟等活动,希望可以带动更多人爱护环境。我们还组织鸟友和在校学生进行鸟类生态调查,定期通过我们的公众号发布鸟讯和宣传鸟类生态保护的知识等。”

这些活动,得到了大力支持,环保公益的队伍日益壮大。“生态临港”微信群里,已经聚集了鸟友、居民、在校师生、政府工作人员、公益组织成员等不同群体的成员。

政府部门在开发建设同时,也愈发兼顾环保。张东升告诉记者,在滴水湖边上的一些景观带建设中,发现了更多为鸟类考虑的细节,例如护岸的设计等。“当然,我们仍希望有更多‘亲近自然’的建设理念和规划。”

2019年上半年,“生态临港”的团队还拿到了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小额基金,用于推动生态保护工作。虽然金额不高,但得到全球享有盛誉的环保组织的认可,也让大家兴奋不已。与此同时,大家的关注点也已经从护鸟扩散到了对其它野生动物的保护上,例如在南汇东滩野放的獐、意外出现的海狸鼠等,甚至还有限塑、禁捕等环保话题。

最可喜的是,很多年轻人,甚至中小学生也开始积极投身到生态环境保护的活动中。欣赏自然,爱护环境,越来越成为临港人的共识。

“我们希望临港,变成更多人的梦想之地。”张东升说。

栏目主编 张琪

责任编辑 徐玲

实习编辑 倪莉琪

图片来源 受访者供图

上观号作者:浦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