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中最危险的时间段来了…这几类病最易夺人命

“小寒连大吕,欢鹊垒新巢。”

昨天我们迎来了

二十四节气的“小寒”节气

这也标志着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

“数九寒天”到了

寒冷季节是慢性疾病高发的时候,低温还易导致疾病加重。这样的天气对所有人,尤其是中老年人都是一个考验。可以说气温每降1℃,老年人就离危险更近一步。在“一年四季中,冬天去世的人最多!”,那么,在冬季,老年人会面临三大“要命病”的威胁。

躲开三道冬日危险“关卡”

心脑血管疾病

突如的降温会使血管剧烈收缩,容易诱发或加重心脑血管疾病。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我国冬季心血管病患者死亡人数比夏天高41%。脑中风、冠心病等这些都是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

冠心病

在寒冷刺激下,冠心病在冬季易加重,心绞痛也更易频发。此时,冠状动脉斑块突然破裂或血管堵塞,可能发生更严重的威胁生命的情况。

图/摄图网

“在冬天,很多人都容易脚肿,或者气紧、心累等,这也是心功能不全的表现,也是冠心病的一种,我们称为'缺血性心肌病',以心律失常、心脏功能不全为表现,一旦出现最好积极看医生。”

脑卒中

寒冷的空气会诱发脑中风,而脑中风最危险的时段是在清晨。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约有 40% 心肌梗死和 29% 心脏性猝死发生在清晨时段,该时段脑卒中的发生率是其他时段的3~4 倍。

图/摄图网

清晨是一天中血压波动最大的时段,高且波动大的血压更可能导致血管斑块破裂,在心脏造成心肌梗死,在大脑则会导致中风(脑梗死或脑出血)。很多老年人都有清晨锻炼的习惯,锻炼最好避开清晨时间段。

高血压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基础源!控好血压是安全过冬的首要条件。高血压是诸多疾病的罪魁祸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基础源,直接关乎心、脑,甚至肾的健康,越是平常越要重视!

图/摄图网

高血压患者日常要坚持测量血压、坚持服用降压药,可帮助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感染性疾病

冬季寒冷干燥的空气、粉尘等会刺激呼吸道,容易导致肺部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病等,老年人一旦受凉或者吸入,则很容易中招,会加重老慢支、慢阻肺等疾病的病情。免疫力差的老人尤其容易受到病毒、细菌的感染。

图/摄图网

建议

●避免吸入有害颗粒。空气不佳时尽量不要出门,出门应注意戴好口罩。

●注意通风,积极预防呼吸道疾病。适当使用加湿器避免空气干燥,天气好的时候,应定时给室内通风。

其他致病致残因素

在冬季,除人体机能因素外,意外伤害对老人来说也是考验。

跌倒

有数据显示,跌倒是造成 65 岁以上老人意外死亡的第一大原因,其危险性甚至不亚于中风、心梗等疾病。冬天路面湿滑,衣物厚重,老人很容易摔跤,这增加了骨折的风险。老年人一旦发生骨折,有可能导致原有系统疾病加重,如果长期卧床,则容易形成深静脉血栓,对健康造成威胁。

图/摄图网

建议

●预防跌倒是首位。可在厕所、浴室安装防滑扶手,在过道安装小夜灯,准备具防滑功能的鞋子,老人雨雪天最好不要出门。

●跌倒后要尽快就医。跌倒后要注意休息观察,最好去医院检查一下,更放心。

烫伤

在冬季,有些家庭会使用暖水袋取暖,要注意了,使用不当可能会增加了老年人的“低温烫伤”风险。

图/摄图网

建议

●暖水袋避免直接接触皮肤使用时避免直接接触皮肤,可使用热水袋自带的保护套,或者外裹一层毛巾。

●避免温度过高、时间过长。

温度不宜过高,皮肤感到舒适即可,不宜超过40度;

避免长时间接触,同一部位尽量不超过半小时,千万不要敷着过夜。

建议用热水袋暖被窝,待捂热后再将其取出。

做好这几件小事,身体更健康

远离疾病,安全过冬,离不开生活中这些小事的积累。● 饮食营养均衡,多喝水。每天保持摄入1500~2000毫升的温水,服药最好用白开水,服药期间勿饮酒。

●锻炼别趁早。在冬日,最好选择较温暖的时候(上午9:00~10:00),进行走路、太极拳等运动锻炼。

●做好保暖工作,尤其是头部保暖。养成戴帽子的习惯,可以减少热量散失以及脑部血管收缩引起的各种不适。

●起床慢一点。中老年人如果起床过快过猛,很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起床不要太早、太急,从躺—坐—起立的动作要缓,起床后伸展活动四肢,可饮200~300毫升温开水。

●排便用力是大忌。排便时不要太使劲,排不出来不应勉强。排尿也要尽量缓慢,不可用力过快过猛,直立位或蹲起时,要手扶支撑物。

资料:广东广播电视台

编辑:李诗

上观号作者:今日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