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成路街道:从“换新”走向“焕新”

每年春天,延绵12公里的蔷薇花开满一路,让新成路街道成为近悦远来的网红地标。

3年前的这个“颜值”升级决定,让社区环境“焕新”,同时也唤起了老城的底气和生气。作为老城区,新成路街道一直以“小而精、老而清”为目标。这几年,无论是12公里的蔷薇花墙、45个小区的微花园,还是仓场路、和政路的整修,亦或是老旧小区“白加黑”工程、活动室改建,都离不开“焕新”这个内涵。新成路街道从“换新”开始,走向“焕新”。

按下“焕新模式”启动键

前几天,嘉定的气温降至零下,“tony老师”正加紧为绿化“美容”修枝,也包括这堵“颜值担当”的蔷薇花墙。

几年前,一位摄友路过迎园中路时,无意中发现了一墙摇曳的蔷薇花,顺手拍下一组照片传至网上。没曾想,艳惊四座,不但新成居民蜂拥赏花,就连普陀区、长宁区的摄友也相约而至,只为目睹一墙秀色。

遗憾的是,后来这些蔷薇因为周边校舍改造而“零落成泥”,居民们只能望墙叹息。闻知此事,新成路街道决定在全辖区内建设12公里蔷薇花墙。消息一出,引发不少质疑:这是不是面子工程?有没有必要把钱花在种花上?

但街道方面却有不同的解读:时代发展了,居民对美好生活必然有着更高的向往,对于道路,不仅仅满足于宽阔、平整、干净等基本要求,以路为媒打造环境优美的街区,才会让居民更有幸福感,从而产生融入感、归属感!这个“面子”,不能不要。

于是,从12公里的蔷薇花墙的开建开始,新成路街道按下了“焕新模式”的启动键。

如今,每到春暖花开时节,“花前月下路芬芳”便成为了新成路街道一张靓丽的风景名片。

“新”,有了新的延伸

花墙建成后,仓场路等辖区道路又相继开工整修,道路绿化重新归整,建成了两个面积5000平方米的街心花园,垃圾箱、地下排水管等公共设施也开始逐步升级。

如果说道路“换新”是“第一眼工程”,那么老旧小区的改造,则是真正意义上的“焕新”。

2017年,街道全面启动老旧小区“白加黑”微改造项目,累计投入财政资金830万元,惠及7000余户居民。2020年,街道45个小区全面推进雨污水纳管项目。推进过程中,街道还创新了“5个1”改造新模式,即:实施“绿化一次性提升、车位一次性优化、道路一次性拓展、安防一次性完善、楼道一次性整修”工程,实现老旧小区“综合改一次”目标。此次改造,受益居民约2万户。新成人的生活环境在“焕新”中,不断得到提升。

以“新”交“心”,激发居民自治

2020年,街道在“焕新”过程中发现,简单的居住环境更新已经不能满足居民对“新”的认同,拥有一个独立的共享空间、有一处邻里交流的活动场所……居民们有越来越多的新需求。

于是,街道通过“辗转腾挪”,在“螺蛳壳里做道场”,新建了43个家门口的活动室。如今,这些活动室的人气满满,用餐、织毛衣、聊天、跳舞……更多居民走出家门、融入社区,建立自己的“朋友圈”,也吸引着越来越多有能力、有想法居民,积极主动参与到社区自治中来。

辖区的45个微型花园,从规划设计到培土种植、日常管理,均由居民全程参与。2020年,微花园又实现了功能提升,社区年轻人、亲子家庭也开始参与到微菜园、香草园等一批特色亲子科普微花园建设中来。居民交出“真心”,新成的“焕新”之路越走越畅。

由“新”转“芯”的路上

对于社区老旧、财力薄弱的新成路街道而言,“焕新”之路并不好走。但新成路街道坚信:花钱办好事是本分,不花钱或少花钱能办事、办成事才是本事。新成的“焕新”之路必须由“新”转“芯”,向管理要效益。

作为全区首个启用的垃圾分类智能监管平台——智能环卫管理系统,就是换“芯”的开始。这一系统包含了垃圾称重、收运和监控三大环节,把辖区的小区、商铺、主要公共场所关于垃圾的数据纳入到一张网里,只要看好这张网,就能全程掌握生活垃圾动态数据,实现辖区垃圾分类工作的科学配比。

2020年,街道继续开发大件垃圾(建筑垃圾)一键收运预约系统,把大件垃圾纳入网中。据统计,智能化监管平台、设备使用后,湿垃圾占比从过去的18.7%提升至66.5%。2020年,这款“新成芯”在全区广泛推广,接入全区“一网统管”大数据平台。

另一款“新成芯”是在全面推进“一网通办”的工作中,街道根据自身特点,创新推出的“流动办事厅”模式。通过实行定时定点轮班制,将服务触角从基层社区延伸到企业和商务楼宇,先后为519人次办理个人业务,成为居民贴心的“办事厅”。

展望

新成路街道党工委书记张家平:

展望“十四五”,新成路街道将认真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以建成一个“小而精、老而清”的幸福社区为目标,把“焕新”作为街道各项事业发展进步的核心动力和能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突出城市建设的精度,着眼“绿”和“美”,优化生态环境,重塑空间景观,构建立体化、全季节“园林式”的多彩新城区;突出社区治理的维度,紧扣“老小旧远”,持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凝聚“三驾马车”合力,聚力社区文化营造,构建“我的社区我代言”的共治新格局;突出民生服务的温度,围绕“家门口”的便利,拓展社区公共空间、发展社区商业、深化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全新“十分钟幸福生活圈”。未来五年,街道将紧紧跟着群众需求走,围绕城市发展的大格局,努力解锁城市“幸福密码”,切实提升人民生活的小幸福。

通讯员:张馨文

编辑:王丽慧、徐宇

上观号作者:上海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