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新书丨中国丝绸文人画:从宋代到当代的缂丝艺术

《中国丝绸文人画:

从宋代到当代的缂丝艺术》

林玲(linda) 著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20年11月出版

01

图书简介

一本有关缂丝艺术的书。主要内容包括:东方瑰宝——锁在深宫的缂丝画(宋代—清代);中西方融合的20世纪——告别宫廷的缂丝画;再中国化的当代艺术——当代缂丝艺术画。介绍了缂丝在中西方的历史、缂丝艺术中西方融合的过程,以及缂丝在当代中国如何传承和发扬的问题。并附录缂丝相关术语和常用技法中英文对照、技法手绘图、当代艺术家有关缂丝艺术的访谈、缂丝收藏入门等内容。既有艺术史的梳理,又不乏专业知识解说,很好地平衡了专业学者不熟悉缂丝技艺、缂丝匠人缺乏艺术史知识的矛盾。于缂丝(织绣艺术)从业人员而言,是一本实用的参考工具书;于缂丝收藏爱好者而言,也是一本面面俱到的入门首选书。值得一提的是,精装封面贴布用的就是采用传统缂丝技艺缂织的丝绸,让读者对缂丝艺术有直观的感受。

《宋朱克柔缂丝莲塘乳鸭图》复缂局部

(原作典藏于上海博物馆)

《明宣宗观射图》局部

(典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缂丝《秘密》(毕加索创作画稿)

巴恩斯基金会 洛克菲勒基金会收藏

朱克柔缂丝《山茶》复緙

书中缂丝技艺手绘图

02

作者简介

(作者签售现场)

林玲(linda),早年留学荷兰,休闲旅游硕士,后在上海从事酒店艺术品顾问工作。2008年创办御凤丝绸艺术工作坊,致力于中国丝绸艺术的伟大复兴。作为中国当代缂丝艺术项目的发起人,参与2017年成都当代艺术馆《经纬——缂丝与当代艺术的对话》的策展工作。2018—2019年,促成台北故宫博物院和御凤艺术工作坊的缂丝授权合作。所授权的《石渠宝笈录台北故宫系列缂丝》,于2019年11月11日登陆上海工美艺术品交易市场。2018年起游历西欧等地,多次拜访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作为中国代表,参与2023年世界缂丝艺术大展的策划和联络工作。

03

作者访谈

interview

q1

是从何时开始想写一本关于缂丝题材的书?

大约是12年前,我开始接触这个行业。留学回来之后我对中国的工艺美术就很感兴趣,但这个行业的传统都是传子传孙不传外。直到2017年,我们举办了《经纬——缂丝与当代艺术的对话》展览,展出了十年间我们和当代艺术大师合作创作的缂丝作品。在这次展览中,还呈现了维也纳和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许多作品。本来展览结束后就应该出一本书,但因为2018—2019年我几次访问了维也纳和台北故宫,和收藏缂丝艺术的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进行了多次沟通,2019年台北故宫授权给了我们一批古代作品的版权,自此打开了通往西方缂丝和古代缂丝艺术之门,让我有了一个全新的视野看待缂丝艺术。

真正让我静下心来写作,是因为今年的特殊情况,隔离在家,我就想趁此机会把书给写了。我之前买了很多古籍善本,出国时德文、日文版的书也都买了。真正开始写书之前,我花了2—3个月的时间,把这些书都读了,很惊喜地发现缂丝的发展脉络和当代艺术息息相关,于是我又买了许多当代艺术的书,按照艺术史的感觉写出了这本书。

对我而言,书是最好的传播方式,这本书400多页,用了240多张博物馆的图片。值得一提的是附录中的很多表格,有些是第一次出现。我在这本书中补充了缂丝专业名词的中英文提法,并亲手绘制了缂丝技法手绘稿。书中还有与中国当代一流艺术家就缂丝相关话题进行的访谈。我很感恩这些艺术家,他们是有情怀和格局的。在出书之前,我把访谈内容都发给这些艺术家了,请他们一一校对,他们也逐字逐句地校对,这让我很感动。参与的艺术家有王广义、张晓刚、丁乙等,这些艺术家足以代表当代的审美力量,由他们来讲述缂丝,比我更有说服力。

q2

缂丝何以能代表中国文化?

“宁静而致远”是中国的哲学精神,在外国人眼里,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就是瓷器和丝绸,我在写书过程中特别能体会到为什么丝绸能代表中国文化。欧洲缂丝非常绚烂,但一厘米里只有十根线,是羊毛、丝绸、金线交织的;再来看中国缂丝,很素雅,宋代缂丝的颜色就十种左右,但是一厘米里有136根线,将近欧洲缂丝的15倍。同样纤细的材质,在中国人手里可以如此耐心地编织出来,而且具有如画般的感觉,中国人性格中的宁静致远、吃苦耐劳,在这里能完全体现出来。所以为什么说丝绸能代表中国,而缂丝是中国丝绸之最,这是有道理的。

通过欧洲缂丝和中国缂丝的局部高清图对比,可以明显感受到其中的区别。20年前在欧洲读书的时候,我的教授就和我说,中国的丝绸因为太过于精细,外国基本做不出来,没有这个工艺和耐心。比如说缂丝的工艺是十字平面交织技法,对于交织时产生的裂缝,欧洲人的解决办法就是拿针缝一缝,中国人却用5—6种技法去解决,所以它当然能代表国粹。

q3

选择和一线当代艺术家进行缂丝创作时,有无标准或想法?

肯定是有想法和标准的,没有标准这事也不会成。首先缂丝是一流的,那在艺术家的选择上也得与之匹配。我们第一个找的合作艺术家就是丁乙。很多人和我说丁乙的东西和缂丝很像,表现力很强。当时我对丁乙并不熟悉,为了能和丁老师合作,我办了个缂丝展,借机邀请丁老师。没想到他真的来了,看了很长时间。我去了他工作室拜访后,就提出了合作意向,他当时就说他的作品不好织,但在我的坚持下,丁老师特别大方地给了我一份油画小稿,我拿着装有油画稿的公文包就走了。两个月以后样品做好了,我去还稿子的时候,丁老师的助手们都松了一口气,因为这份原稿已经价值不菲了,居然就被我这么拎着走了。所以一流的艺术家,他的格局是让人佩服的。之后我们就开始了长期的合作,丁老师也教会了我很多。包括遴选艺术家的想法,一是作品本身契合缂丝的气质,二是艺术家在当代艺术圈是有一定影响力的。当然和他们接触的过程也是充满曲折的,我曾经约张晓刚老师见面,约了三年才见到,但第三年见面的时候我们只谈了五分钟,就把合作谈成了。其实我想告诉很多年轻人,别急,凡事不要急功近利,最好的就是匀速前进,每天进步一点点,自然会水到渠成。

资料:上海文化出版社

编辑:张静宜

上观号作者:书香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