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松江大学城文汇路的一间咖啡馆内,几名上海外国语大学“青丝行动”社团的成员围坐在一起,仔细检查一束束被剪下的头发,每束头发都附上了一张纸条,写着姓名、地址、蓄发时间……这是社团成员们的日常工作。2014年8月,上海外国语大学学生发起“青丝行动”项目,并于2015年3月运营,项目向全社会发起捐赠倡议:收集全国乃至国际捐发者的发束,发束经专业机构制作成假发套后,捐赠给相关医院或因化疗而脱发的患者。目前,“青丝行动”公众号已拥有粉丝6.48万余人,累计接受1.8万人次捐发。
公益初心不曾改变
上海外国语大学“青丝行动”社团发展至今已颇具规模,拥有固定成员40人,其中10人负责运营,各司其职。“我们项目管理分媒体运营、捐发者对接、受捐者对接、美工摄影等。”现任社长龙睿婷介绍。
龙睿婷于2018年加入社团,在跟随了社团前辈们一年后,今年她接过了社长的接力棒。“刚加入时我是大一新生,学校社团招募新人,我当时被摊位上的一顶假发套吸引了,便出于好奇询问起来,听完学姐们的介绍,觉得很有意义,就加入了。”问及加入该社团的缘由,社友们的回答大同小异。“想利用大学时间参与公益行动,不想掺杂其他的想法,只是要纯粹的公益。”龙睿婷说这句话的时候,一旁的社友们频频点头。
上外青丝队员在网上联系寄件人员信息
而社员于林鹭的回答有些特别:“第一次知道‘青丝’是在《读者》杂志上看到,发起人提到了她发起项目的初心,我当时就很感动,那时我还在广西桂林读高二。机缘巧合来到了上外,想着一定要参与这么有意义的事情。”于林鹭负责与捐赠人对接,也就是第一个拆开包裹的人。
“我们对捐赠的头发是有要求的,长短不少于30厘米,不接受自然卷或烫染的头发,白发比例超过5%、沙发发质、发量过少都是不合格的。符合要求的发束,我们会贴上相应的捐发编号,并在网上通过捐发者的申请;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发束,我们会根据纸条信息退回。”于林鹭介绍道。
每天,于林鹭都会收到十来个包裹,她需要去取包裹,再对每一束发束进行审核处理。这些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却需要在忙碌的学习之余挤出时间。然而,社团里的很多人,都已经为“青丝行动”坚持了两三年。
多方携手推动发展
“留了几年的头发,还能帮助别人,即便剪了也不会觉得太可惜了。”“如果没有乌云,我们就感受不到太阳的温暖,愿每个人都可以坚强。”……30厘米的头发少则需要蓄上一年,而更久一些则需要近两年。这些发束承载着捐发人的爱心和信念,也推动着社团里的每个人将这项公益行动坚持下去。
社员李湘芸负责媒体运营,除了收到一些捐发者的提问和故事分享外,前不久,她还收到一份捐发注意事项的手绘。“是一位叫文瑾瑜的粉丝发来的,她把捐发的一些注意事项和要求都画了下来,比较生动,帮助大家理解。”通过微博、公众号、期刊,越来越多人知道了“青丝行动”,希望加入进来。目前,“青丝行动”与全国多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包括北大医学院、燕山大学、河南警察学院、山西医科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这些大学成立了“青丝行动”工作站,不定期举行线下活动,推广“青丝行动”,接受捐发,之后再交由“青丝行动”社团来制作和捐赠。
上外青丝队员整理发束
“青丝行动”收集的发束由位于市中心的品秦假发店制作成假发套,当发束积攒到一定量后,几个社员拿着大包小包跟随货车去送货。截至12月12日,共收到发束18531束,符合要求的有17810束,通过“青丝行动”已捐出假发262顶。
未来帮助更多的人
“虽然,我当时负责对接捐发人,一直接触发束,但是只有到了患者戴上假发的那一刻,我才感觉到发束发挥了其真正的价值。”项目创始人之一的徐思涵虽然已经毕业,但还是与社友们保持联系,时刻关注“青丝行动”的发展。
“我们有三位创始人,有一位之前在国外上学时参加过类似的公益项目,这样的项目在国外已经比较成熟了,他回到国内后,发现国内还没有,所以,我们也想做这样一个关怀癌症患者的项目。”为开展好“青丝行动”,徐思涵和社友们咨询了相关专业的医生及患者关于假发套的需求。他们发现,如果提前告诉化疗患者,结束治疗后,患者将得到一顶由真发制成的假发套,患者的心理压力会小很多,也更愿意配合治疗。“在观察和了解中,我们发现他们对于样貌这件事还是非常在意的,需要得到关怀。”徐思涵透露,一顶真发含量较高的假发套更贴合人体、不易产生过敏等情况,然而这样一顶发套价格不菲,对于患者来说,也是一笔很大的开销,“青丝行动”给予的是一顶假发套,其实更多的是想对患者表达关爱。
经过五年的时间,“青丝行动”渐渐发展壮大,已架起了捐发者与患者之间的桥梁。“加入这个社团很多都是因为有一颗公益的心,社团中的每一位小伙伴都是非常认真、非常热心地在对待这件事情。我们只是希望‘青丝’发展得越来越好,帮助更多的人。”龙睿婷如是说。
■文 陈菲茜 ■图 岳诚
■视频 吴涵彬
■栏目责编 陆佳
■栏目主编 代启应
上观号作者:上海松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