崧泽小课堂之陶豆

陶豆

在崧泽文化形形色色的陶器中,有一类看起来陌生而颇具“设计感”的器物,比如这件镂孔勾连纹陶豆。1961年青浦崧泽遗址出土,高15.5厘米、口径18厘米。

它的上半部是一个浅浅的盘子,考古学家叫它“豆盘”,下面连着一个好似倒扣喇叭的镂空座子,唤作“豆把”。豆把上的纹饰引人注目,仿若篾条穿插缠绕、连缀周身,还特地将“编织物”之外的空隙部分镂孔剔除,更加突出主体,形成奇妙的立体感和轻盈感。

或许是崧泽先民从生活中的竹制品和竹编器物上获得了灵感,融合、转化在陶器创作中,透过近六千年的厚重时光,让今天的我们仍能感其匠心。

豆是古代用来盛放食物的“餐具”,出现于马家浜文化时期。商周甲骨文、金文中的“豆”字就是从这类器物象形造字而来,秦汉以后假借“菽”的意思,表示豆类植物及其籽实,逐渐取代了其本义。

崧泽文化的陶豆以泥质灰陶为主,部分施黑衣,或饰有红、黄彩绘,豆盘大多是浅盘形,也有少量深腹罐形。豆把呈现由早期的细、高形向晚期的粗、矮形的历时性演变,往往作多节形,有的凹颈,有的束腰,有的如叠鼓形,曲折多变、灵动优美;还常见压划阴线纹和镂刻圆形、弧边三角形孔组合,规则排布、回环往复、别具韵律。陶豆是最能代表崧泽文化审美旨趣和陶器技艺成就的器物之一。

资料: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

责编:李璨

上观号作者:绿色青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