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发射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2017年世界首条千公里级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开通……量子究竟是什么黑科技?它现在发展到了哪一阶段,又将会对我们未来的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
上海科普大讲坛第157讲聚焦当下热议的“量子科技”话题,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长王建宇,与观众一起探秘神秘的量子世界。
记者从会上获悉,“墨子号”已发射四年,超出其预期两年的寿命,科学家制订了后续拓展实验计划——构建由高、中、低轨道卫星组成的量子星座,建立覆盖全球的量子通信网络。
为什么叫“墨子号”?
2016年,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世界第一颗量子卫星为什么叫"墨子号?
王建宇院士说:卫星之名取自于“墨子号”,一方面是纪念中国的科学圣人,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中国科学的历史底蕴。
哲学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是一位鲜为人知的伟大科学家,《墨经》里记载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像”实验,该实验解释了小孔成倒像的原因,而这正是现代照相技术原理的起源。
“大约两千五百年前,我们的学者墨翟——墨子和他的学生,做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倒像的实验,是对光直线传播的第一次科学解释,” 王建宇院士说,“在光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条原理,为量子通信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超期服役的“墨子号”状态良好
量子通信是利用光子的量子状态,加载并传输保密通信中的密钥。“墨子号”的主要职责就是量子通信的验证和试验,它将地面量子通信构建的信息传输网撒向太空,有了量子秘钥,可以确保信息在通信过程中的安全性。
“墨子号”已发射四年,超出其预期两年的寿命,现今状态如何?使命是否成功完成?
王建宇院士指出,超期服役的“墨子号”状态良好,圆满完成了星-地量子密钥分发、超1200公里的星-地量子纠缠分发以及地-星量子隐形传态等科学实验。就在今年6月还首次实现了国际千公里级基于纠缠的量子密钥分发,也就是说即便卫星被他方控制仍能确保量子通信秘钥的安全性。
大讲坛上,王建宇院士透露,科学家们也在不断加大后续研究投入,开展万公里级量子通信技术研究,构建量子星座,争取在更多领域实现国际领跑。
责任编辑 邓清元
来源 浦东发布
上观号作者:浦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