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十年磨一剑、智享一座城” 上海智慧城市成果案例介绍(治理篇)

上海智慧城市建设成果巡展的16个优秀案例目前正在全市巡展,通过集中展示经济、生活、治理等三大领域的优秀应用案例,综合性体现过去十年上海智慧城市的整体发展成果。今天,我们再介绍一下治理领域的7个案例。

案例1 “云”助力基层减负

强赋能社区治理

上海社区云

(市民政局/上海电信)

在信息化领域,基层治理痛点主要有三点。一是信息重复录入,台账负担较重。二是信息系统繁多,用户重复登录。三是居社互动不足,居民感受度不高。针对这些问题,上海重点打造“社区云”,主要创新点有以下两点:

(一)社区云是助力居村干部减负增能的智能化工具,实现了统一系统入口、统一数据归集、统一社区民情管理、统一为民服务知识库以及统一社区工作者移动应用。

(二)社区云是居村民参与社区自治共治的开放平台,对居民而言,通过“社区云”的“居社互动”平台,依托“居务公开”、“社区公告”、“在线服务”、“自治议事”、“邻里互动”等功能版块,可以进行线上社情民意表达和参与社区治理,从而实现居村与居民的零距离沟通交流,让居委有更多渠道收集民意、汇集明智、沟通民情。

目前,“社区云”数据初始化工作已基本完成,全市16个区222个街镇(包括工业园区、开发区)6101个居村(包括筹建居村),共采集房屋信息1085万、比对录入社区居民(含村民)信息2759万(去重后人口信息2360万)。吸引133.5万名居民实名加入,覆盖家庭101.6万户,18.0万余名党员在平台上亮身份、受监督、起作用。

案例2 电梯管理精细化

安全隐患全消除

上海智慧电梯平台

(市市场监管局/云赛智联)

2020年上海全力推进智慧电梯平台建设,目前全市约4万台电梯配备了各种形式的远程监测装置,其中超过1.05万台完成与市智慧电梯平台实时交互数据;平台主动累计监测到各类电梯故障约121.68万次,不文明乘梯行为约1109.81万起,困人事件5977起,通过远程监测自动识别到的电梯困人应急救援平均时间,缩短至7分钟左右。全市累计张贴“上海智慧电梯码”223352个;与市房管局“智慧物业”系统、保险服务平台系统、以及各电梯制造单位远程监测系统等完成对接。全市28712家使用单位和320家维保单位完成在线备案,推广应用“上海电梯维保”微信小程序,累计生成电梯维保工单308336个。

案例3 创新打造“三色”管理

街面秩序管理新模式

(浦东新区)

浦东新区针对街面秩序治理顽症,通过全区商铺排摸和动态维护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包含名称、地址、照片、法定代表人身份信息等20个字段的全区沿街商铺数据库,为街区治理奠定坚实数据基础。

同时,将沿街商铺根据其监管动态风险等级,从低到高分为“绿”、“黄”、“红”三色。通过对街区商铺“三色”差异管理,实现管理对象、检查频次差别化,将有限的管理资源尽可能匹配到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上去,并及时化解矛盾问题,实现街区治理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全覆盖。

最终,浦东新区通构建街面秩序数字化治理体系,解决数据汇集不全面,缓解执法力量和职能事权匹配不足等问题,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规范化。

案例4 老城厢新智慧

智慧黄浦综合运营指挥平台

(黄浦区/华为)

黄浦区近年来一直在进行系统的智慧城市建设,成果如何,关键是数据资源。黄浦区着力汇聚整合各领域的信息数据和生产系统,融入社会数据资源,通过数据的不断扩充、更新、治理、提炼,形成黄浦区全域全量“数据资源池”。

目前,智慧黄浦综合运营指挥平台的建设,依据“物联、数联、智联”三位一体的逻辑架构,实现全区政务数据、社会数据、物联感知数据的汇聚和互通,按需治理和利用。

数据资源有了,如何发挥这些数据的价值、不让数据沉睡,黄浦区联合华为公司有针对性的进行了合作,将数据活化起来,真正赋予数据在黄浦区城市运行管理中的决策支持作用。

案例5 24小时不打烊的法院

上海法院诉讼服务智慧舱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

为全面建设集约高效、多元解纷、便民利民、智慧精准、开放互动、交融共享的现代化诉讼服务体系,切实提升人民法院解决纠纷和诉讼服务能力水平,使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上海高院主动拥抱现代科技,积极探索智慧诉讼新模式,认真落实司法为民举措,在全市三级法院建设一站式、智能化的诉讼服务“智慧舱”,可为当事人提供24小时“不打烊”的立案登记、诉讼辅助书写、案件查询、诉讼费缴纳等诉讼服务,充分满足群众多元化司法需求。

该项目自2019年10月启动以来,已陆续在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上海金融法院、静安区人民法院、青浦区人民法院和西虹桥法庭落地,并取得初步成效,群众通过“智慧舱”自助立案已达193件。目前,高院正在积极推进临港新片区法律服务中心智慧舱建设。下一步,上海高院将进一步健全司法便民利民机制,拓展诉讼服务渠道,让“智慧舱”走进社区街道,在人民群众家门口提供全天候的“不打烊”诉讼服务,真正实现“司法便民零距离”。

案例6 “一码统管”建设美丽街区

北蔡镇商铺垃圾分类

(浦东新区北蔡镇/上海联通)

轻松扫一扫,商铺垃圾分类“一码统管”建设美丽街区,赋能“一网统管”建设。2019年起,垃圾分类进入千家万户,居民逐渐养成生活垃圾精确分类的好习惯。沿街商铺经营者们的垃圾分类意识却依旧薄弱。商铺多、人手少、跨部门等是目前管理难度最大的问题。

面对商铺垃圾分类的监控盲区,“一码统管”的新模式,有效地整合了绿化市容和城市管理两方面的管理力量,形成线上线下双融合快速响应服务机制。“一码统管”将商铺垃圾分类数据链从扫码、分析、处理和评价实现全闭环, 从源头减量、全程分类,减轻环卫人员的工作量,最终形成商铺垃圾分类的良性循环。“一码统管”能够有效提升政府垃圾管理效率,提升垃圾分类过程管控,降低分类工作运行成本,群众生活环境得到大幅度改善。未来,上海将持续推进城市精细化解决方案,坚持将“一码统管”应用于城市治理,为“一网统管”智能应用夯实数字基础,全面赋能城市高效化运营和智能化转型。

案例7 在线办事要方便

轻松一点随申签

上海市电子印章公共服务

(市经信委/上海数字认证中心有限公司)

印章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大约有2500年的历史。在数字经济时代,印章技术发生了革命性进步,从传统的物理印章发展成为智能化的电子印章。当今城市数字化转型让电子印章在效率、成本、风险及用户体验等方面的显著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

在市经信委等主管部门指导下,上海ca根据国家相关法规和标准,率先实现印章管理与人工智能、密码技术的创新融合,突破电子印章生命周期智能化管理等关键难题,在全国率先建成全市统一的电子印章公共服务平台,面向企业和市民提供合法、安全、可靠的在线电子签署服务。

目前,该服务已应用于居住证办理、廉租房申请、企业开办设立、长三角政务服务等213个业务场景中,提供电子签署服务1.2亿次,使250万企业、60万市民受益。未来电子印章公共服务将在政务、商业和民生等领域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并逐渐成为城市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数字信任关键组件。

上观号作者:上海经信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