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七十年 | 纪明泽:创新“融合”理念,传承“嫁衣”精神

本期(第 38 期)嘉宾:纪明泽

【人物简介】

纪明泽

1964年10月出生,教育学博士,正高级教师,现任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党总支书记、副主任、工会主席,上海市基础教育国际课程比较研究所副所长,上海市教育学会中小学科技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统计与测量分会副理事长。先后获得上海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访谈实录】

当我任职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以下简称“市教研室”)副主任之时,便兼任了工会主席一职。在这个聚集了上海基础教育各学科的“精兵强将”、特级教师占比1/4的专业机构中,我始终在思索的是,如何基于时代背景、教育改革形势、当前中心任务和教职员工需求进行工会建设,才能充分发挥教研员、教研室服务地方教育事业的作用,为上海基础教育质量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专业支撑。

“跨界联动”:

党、政、工的融合推进

在20世纪80年代,方老还有一项重要工作,是执著地促进国家建立教师节和颁布《教师法》。在1981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方老与其他委员联署提出建立教师节的提案。1982年、1983年、1984年,教育部党组、教育工会分党组连续向中央写报告,建议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了国务院总理的议案,决定每年9月10日为我国的教师节。议案通过时,全场响起热烈掌声,会后社会反响强烈

2020年4月,我带头申报了上海市教育系统工会理论研究会研究课题“新时代工会建设:党性修养、群体活动和业务提升的有机融合——以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为例”。回首过往,“跨界联动”的运行机制是我们工会建设的创新举措之一。也就是说,要突破部门、领域的界限,融合党支部、行政管理和工会的力量,实现统整与优势互补,形成工会建设的合作共同体。对于每一次工会活动的组织,我都会将党员的党性修养培育、业务能力提升和群体活动的丰富多样作为必需要素进行考量。

就活动内容而言,以市教研室工会每年组织的“春秋游”活动为例,我在选择地点的时候,便尽可能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具有“红色基因”,如党史、新中国史等教育内容;二是有利于专业研究,如上海各大主题场馆,可以让教研员在参观的同时思考如何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进行各学段的课程建设,引导学生走入这些场馆后能够“学一点知识、思索一些问题、完成一项任务、制作一个作品、交流一些体会”。

基于此,我们精心设计了内涵丰富的各类活动,参观上海博物馆、城市规划馆、科技馆等、金山农民画村、枫泾古镇等,让全体教职员工既能切身感受、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巨变,培养爱国情怀,又能够从中获得灵感或启发,为教研工作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各项活动中,人员的构成更能体现“跨界联动”的力量。从“教师节”到“迎国庆”,再到“迎新年”,一年中市教研室里的所有人都会获得登台亮相的机会,或自我介绍,或个人才艺展示,或集体表演合唱、朗诵、舞台剧等。而每一次活动中的“成团规则”都不是固定的。有的以高学历人才或高层次人才为组合,如博士团队、特级或正高级教师群体;有的以民主党派构成一个个小组,如中国民主同盟成员、中国民主促进会成员等,立足不同的身份角色创编节目;还有的跨越学段,将同一学科的小学、初中、高中教研员集中起来,自编自导自演小品,表现在上海课程改革背景或教育发展新形势下,基层学校的教学思路与真实课堂状态。在“党、政、工”联合的基础上,依据不同的活动主题或内容,原本固定的党小组、工会小组和日常工作部门被“打乱”、重组,从新的角度聚集优势与能量,提升了活动的专业性、趣味性以及教职员工参与的积极性,加强凝聚力。

此外,“跨界联动”也使得市教研室形成了“业务工作推进到哪里,活动就开展在哪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就发挥到哪里”的崭新格局。比如,有教研员评上了特级教师,流动至郊区学校支教三年,我们会通过当地教育局与学校建立联系,让该特级教师所在的工会小组、党支部与对方学校的工会、党支部联合组织活动。我多次前往初中语文特级教师曹刚所支教的宝山区刘行新华实验学校、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姚剑强所支教的闵行区浦江第一小学,参与工会联合活动、学科教研活动或是党支部的联建活动,不仅是表达对于教职员工的关心,更重要的是支持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激励全体教研员奋力投身于课改与教研实践之中。

在迎新春联欢活动中,纪明泽书记(左二)与部分退休老教师合影留念

坚守初心:

关注每一个“做嫁衣”的人

在20世纪80年代,方老还有一项重要工作,是执著地促进国家建立教师节和颁布《教师法》。在1981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方老与其他委员联署提出建立教师节的提案。1982年、1983年、1984年,教育部党组、教育工会分党组连续向中央写报告,建议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了国务院总理的议案,决定每年9月10日为我国的教师节。议案通过时,全场响起热烈掌声,会后社会反响强烈

研究、指导、服务,是教研员的工作职能。其本质就是当好教师身后做“嫁衣”的裁缝,为教师的成长贡献心血与智慧。如果缺乏这样一种奉献精神,那么也无法履行教研职责。因此,我们自新员工入职第一天开始,便对其进行传统教育,除了熟悉市教研室的规章制度之外,会通过多种形式让他们体验教研文化环境,学习前辈经验与精神,知晓自身的责任所在;同时也会在“教师节”等活动中,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

然而,若一味要求“奉献”而不关心“做嫁衣者”的需求,则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倦怠现象、失却了初心。我需要了解每一个教职员工的工作状态和真实想法,帮助他们解决所遇到的困难。在工会的倡导下,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的谈心活动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它不只是自上而下的“领导关怀”,也诞生于教职员工相互之间的“闲聊”。我常常建议教研员结伴去单位里的“咖吧”,在喝喝咖啡、“嘎嘎讪胡”的时候敞开心扉,并将想法记录下来转达给我们;即使在业务探讨过程中谈及有关个人工作生活等方面的任何问题,也可以以小组或部门的名义提交给工会或党支部。只要这些问题是工会或党支部能够解决的,一般我们都能满足大家的需求。正是由于我们平时清楚了解教研员的具体情况,每年的职称评定等涉及个人利益的事宜都非常顺利且公开透明。

我们也不会忘记那些曾经奋战在教研岗位上的人。市教研室的退休人员中,90岁以上的高龄者有好几位,还有的已超过百岁。工会每年组织两次捐款,加上行政支持,成立了爱心基金会,每年额度约为20万元,为生活困难的退休人员或是生病住院的在职职工提供补助。这为包括退休人员在内的所有人都增添了归属感。

战“疫”大考:

以“无我”书写“大我”

在20世纪80年代,方老还有一项重要工作,是执著地促进国家建立教师节和颁布《教师法》。在1981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方老与其他委员联署提出建立教师节的提案。1982年、1983年、1984年,教育部党组、教育工会分党组连续向中央写报告,建议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了国务院总理的议案,决定每年9月10日为我国的教师节。议案通过时,全场响起热烈掌声,会后社会反响强烈

日常的工会工作创设氛围、浸润文化、凝聚人心,而在突发事件面前,工会更应发挥其支持和保障作用,为教研员发扬“嫁衣”精神保驾护航。

2020年寒假,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改变了教育教学的基本形态。为确保师生健康安全,上海于3月2日开启全市中小学大规模在线教学。自2月初接到“空中课堂”的建设任务起,我们在48小时以内完成了所有队伍的组建,共有教研员48人参与工作,历经4个多月共制作视频课5497节,涉及小学、初中、高中41个学科段。一周之内奔波于多个拍摄点、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已成为当时教研员的常态。

在高强度的工作状态和工作压力之下,作为总支书记和工会主席,我既要确保“空中课堂”建设的顺利进行,也要保障教研员的健康安全。疫情尚严重,防疫的物资设备也较为紧俏。我想方设法联系到了我的一个学生,他在深圳创业,进了口罩生产线,先后为我提供了2万只口罩。我将这2万只口罩全部捐赠给了市教研室的教研员。拿到口罩的教研员都非常高兴,甚至产生了一种自豪感和踏实感。

与此同时,我深知对于专业的支持更是他们迫切需要的。特殊时期的大规模在线教学是一个全新的挑战,20分钟的视频课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为此,我们每周召开一次专题会议,研讨课程结构,问题设计,资源提供,教师的着装、语音、语调等方面的内容,分享拍摄经验。与会者有不同学段、学科的教研员代表,党小组代表,也有工会小组代表,既能表达个人想法,又可以反馈小组的意见。综合研讨结果,我们党政班子、核心团队再度进行研究,形成统一的规格推行。这些做法,也为之后长期的在线教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在党支部和工会的支持鼓励下,我们的教研员充分展现了无私奉献的精神。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忘我地日夜奋战在视频课建设第一线,练就了集“编导演拍剪”于一身的全能本领,以专业智慧和师者大爱,为学生的居家学习撑起了一片没有“疫霾”的蓝天。

纵观教委直属单位,也许鲜有像我这样总支书记兼职工会主席的情况,但我认为在强调党对各项工作全面领导的当下,这更有利于工会建设的顶层设计,将“党、政、工”三者有机整合。梳理好三者的关系,进一步探索新时代工会建设新战略,充分发挥教研员在基础教育发展中的核心战斗力,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策划:上海市教育工会

文字由上海教育报刊总社提供

采访整理:陆怡君

编辑:刘安憬   马天恩   陈晓丹   颜惠芳

本文照片由本人提供及曾昕拍摄

上观号作者:教师博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