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第 25 期)嘉宾:俞丽拿
【人物简介】
俞丽拿
1940年出生,我国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现为上海音乐学院小提琴、中提琴教研室主任,上海音乐学院学科带头人,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上海市教育功臣、上海市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高校“名师奖”“优秀专家”等称号,2019年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访谈实录】
细数我和工会的缘分,已是一个甲子。1960年,我进入上海音乐学院实验乐团工作,正式加入中国教育工会,成为“沪工字第3172476号”会员。回首这60年,我的主要工作就是演出、教学、育人、服务,这些工作与工会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路成长都离不开教育工会的关心。
改编《梁祝》:
工会激励我认真做事的态度
在20世纪80年代,方老还有一项重要工作,是执著地促进国家建立教师节和颁布《教师法》。在1981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方老与其他委员联署提出建立教师节的提案。1982年、1983年、1984年,教育部党组、教育工会分党组连续向中央写报告,建议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了国务院总理的议案,决定每年9月10日为我国的教师节。议案通过时,全场响起热烈掌声,会后社会反响强烈。
我最早是学钢琴的,接触小提琴纯属偶然。20世纪50年代,我陪着表姐去报考上音附中,结果我被录取了,入学分配专业时因为我手指较细,被安排去学小提琴,这一学就是一辈子。
1957年9月,我直升进入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学习。那个时候,大学生经常需要下工厂、下农村锻炼,看到小提琴在基层演出不受人们喜欢,感到很苦恼。但随着与工农兵一起生活增多,被工人们的精神面貌所感动,在他们的影响下,我树立了“为人民大众服务”“做事情就要做好”的人生观。
回到学校,在党委领导的支持下,我们成立了“小提琴民族学派实验小组”,希望小提琴可以受到百姓的喜欢。我们将百姓熟悉的民歌、民俗乐曲中的经典改编为小提琴曲目,让小提琴讲中国话,演中国故事。后来,正好遇到为国庆献礼准备节目,有了《梁祝》的诞生。
1959年,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首演,我担任小提琴独奏,首演轰动全国,《梁祝》唱片发行量多达100多万张。此后的50多年间,《梁祝》的琴声传遍世界各地。我因为最早担任《梁祝》小提琴独奏,受到人民的喜欢,有了点知名度,但我告诫自己,不能骄傲自满,每一次登上舞台都是第一次,都要认真对待。
第二年上半年,上海成立女子弦乐四重奏,准备参加在柏林举行的国际弦乐比赛,由我担任第一小提琴手。那段时间除了吃饭、睡觉,其他时间我全部在练琴,因为大家都知道“四重奏”想在国际比赛中获奖是非常难的。等到比赛现场,很多评委和选手获知我们是“背谱”来参赛时,感到非常惊讶。后来我们首次在国际弦乐大赛中获得了大奖,带队团长说“你们回去不要解散,否则中国还是没有弦乐四重奏”。因为这一句话,我们这个团队就一直坚持着,哪怕后来工作再忙,我也始终坚持在第一小提琴手的位置上。直到我们培养出来的新的弦乐四重奏已经在国际上获奖,我们才光荣退出舞台,这一坚持就是30年。
成功的艺术家不是全靠天分,认真的态度非常重要。1960年9月,上海音乐学院实验乐团成立,随后我被安排进入乐团,边工作边学习,由此我也正式加入了中国教育工会,成为了工会大家庭中的一员。在之后的60年里,无论做什么事情,我都坚持认真严谨用心地去做好它,这也是工会留给我的影响。
2018年俞丽拿老师在人民大会堂代表“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作大会发言
留校任教:
工会给予我踏实前行的动力
在20世纪80年代,方老还有一项重要工作,是执著地促进国家建立教师节和颁布《教师法》。在1981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方老与其他委员联署提出建立教师节的提案。1982年、1983年、1984年,教育部党组、教育工会分党组连续向中央写报告,建议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了国务院总理的议案,决定每年9月10日为我国的教师节。议案通过时,全场响起热烈掌声,会后社会反响强烈。
1962年我从上海音乐学院毕业,被组织安排留校任教,刚开始我是有点犯愁的。那时,距离《梁祝》首演成功已过去3年,虽然我在演奏上有了一定的积累,也经常受邀参加各类演出,但会拉琴和会教琴是两回事。
面对困惑,是工会这个大家庭的温暖,给予了我踏实前行的动力。面对工会同仁的鼓励,我告诉自己:这件事虽然艰难,那就化整为零,一个个想办法去攻克,既然做了就一定要做好。
我一方面千方百计地加强学习和研究,提升小提琴的演奏能力,掌握小提琴的教学规律;另一方面想方设法丰富自己对小提琴的认识,熟悉世界各国小提琴演奏风格。那段时间经常是早上6点到校,深夜10点回去,分分秒秒抓紧学习、钻研;我到唱片室借来“33转”唱片,一边听一边学,唱片机没有暂停功能,遇到一个地方需要重复放听时,我就凭感觉到什么位置,再放上去重复。
就这样,看似“笨功夫”式的踏实努力,让我对小提琴的教学规律、流行风格等有了更好的理解,也有了做好音乐教学工作的底气。
当然,要教好学生,光凭热情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深入研究教学规律和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研究掌握国际上每一位作曲家的作品风格,还要跟得上世界的专业行情。
改革开放后,国际间教育教学和交流演出的机会增多,每逢有国外专家来开公开课、做讲座,我一定是认认真真在那儿听、在那儿记,将其搞懂弄通,吸收转为自己的教学内容。后期,我担任了多项国际比赛的评委,也有外出讲学的机会,有空我就去旁听其他人的演奏、演讲,及时将最前沿的专业发展思路和艺术技巧,融合进我的教学,更好地指导学生。
作为一名教师,学术无止境,永远在那做学生,才能更好做教师,进而为中国音乐事业培养更多人才。
教书育人:
工会坚定我为国育才的信心
在20世纪80年代,方老还有一项重要工作,是执著地促进国家建立教师节和颁布《教师法》。在1981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方老与其他委员联署提出建立教师节的提案。1982年、1983年、1984年,教育部党组、教育工会分党组连续向中央写报告,建议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了国务院总理的议案,决定每年9月10日为我国的教师节。议案通过时,全场响起热烈掌声,会后社会反响强烈。
2010年,我开了最后一场个人音乐会,从此告别舞台,正式“封琴”,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在教学上,我对学生要求严格,特别注重思想信念和道德品质,注重教书育人,教琴艺、更教做人,希望为祖国培养优秀、有用的音乐人才。
音乐院校培养一名演奏人才跟其他学校不同,从附小到硕士研究生毕业,带出一个学生至少需要16年;在教学上也是“一对一”上课,要陪伴孩子从孩童走向成熟,要找准他们成长过程中每个阶段教学的关键,帮助解决各种各样的成长问题;我会为每位学生准备一个笔记本,专门记录每一节课的内容、他们的表现和参赛的情况等,如今这样的笔记本已塞满整整一个文件柜。
我相信,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应具有精湛的学术造诣,还应有极强的爱心和责任心。学校有寒暑假,学乐器的学生假期停课,开学后要花很长时间来恢复状态。于是,我坚持假期为学生义务上课。为了打消学生和家长的顾虑,我一开始就说明“我给你们上课,分文不收”。所以我的学生每年都有三个学期,这样他们的进步就会更快。
做教师就要爱学生,就像是他们的第二父母。逢年过节,我会把所有学生召集到家里,烧菜给他们吃;买来蛋糕,与大家一起分享,希望营造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不仅我这么做,我也要求工作室的青年教师都能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来爱学生。
有一点我始终坚信,那就是,做我的学生首先人品要好,要热爱祖国。几十年来,我虽然有多次去国外发展的机会,但我的坚定信念只有一个:我的事业在中国。我也会借用各种形式,潜移默化地传递爱国精神和传统文化。
教学上的用心付出,也换来学生们的更好成长。近年来,我带过的学生不断在国际比赛中崭露头角,填补了中国在国际小提琴赛事中的多项空白,黄蒙拉、王之炅等优秀青年演奏家不断涌现,每当看到中国的小提琴事业后继有人、人才辈出,尤其是当他们纷纷选择回国发展时,我感到非常欣慰,我感到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学生是我艺术生命的延续,教学让我永远年轻。我深知,教书育人是我的神圣使命。虽然80岁了,但只要身体允许,我还是想奋战在教学一线,为中国音乐教育事业尽一份力量。
服务人民:
工会提醒我甘于奉献的责任
在20世纪80年代,方老还有一项重要工作,是执著地促进国家建立教师节和颁布《教师法》。在1981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方老与其他委员联署提出建立教师节的提案。1982年、1983年、1984年,教育部党组、教育工会分党组连续向中央写报告,建议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了国务院总理的议案,决定每年9月10日为我国的教师节。议案通过时,全场响起热烈掌声,会后社会反响强烈。
这一路走来,工会为我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成长和展示的舞台,也给予了我很多荣誉,我先后荣获“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上海市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等称号。
面对工会的厚爱,我也时常提醒自己:作为一名教师,要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甘于奉献,服务学生;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要时刻不能忘记人民群众,积极服务社会。
为了有更多精力投入教学工作,59岁那年我搬到郊区后考了驾照,60岁那年买了车,每天经常6点出发,驱车20多公里来到学校,希望能多点时间准备课程;我在教室上课经常一呆就是10多个小时,实在太累就在琴房的沙发上躺一躺;为了节省时间,自带饭菜放冰箱,等到中午拿出来微波炉里热一热就吃。
在我的计划中,上课永远是排在第一位。我的学生都知道,“即便是俞老师生病躺在床上了,只要撑得住,还会给学生上课”。2020年年初因为腹泻多次住院,爱人患老年痴呆需要有家人照顾,虽然事情繁杂,但教学不能拖。我尝试“一对一”上网课,一边向年轻人学习新的信息技术,一边琢磨在线教学的特点和规律,远程为各地学生不间断地教学、答辩。正所谓“生命不止,教学不息”。
这些年来,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每当需要我参加公益演出或讲座时,我只要时间允许,都会十分乐意去参加。希望以我的一技之长,积极回报社会。
成为上海市教育系统劳模协会一员后,与工会的缘分进一步加深。劳模协会不定期组织一些活动,我会积极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参与公益演出与汇报交流,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分享教书育人经验……
不论是教学还是演出,我都会把“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谨记于心、外化于行,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份工作,更好服务师生、服务社会、服务人民。
策划:上海市教育工会
文字由上海教育报刊总社提供
采访整理:桑翔
编辑:刘安憬 陈晓丹 颜惠芳
本文照片由俞丽拿本人提供
上观号作者:教师博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