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发行工作的新华人,《辞海》与我有着不解之缘。我既是一名《辞海》的忠实读者,也是一名热情的《辞海》发行者,更是一名《辞海》“追星者”。
最早接触《辞海》是在高中阶段。我参加的文学社团作文练习时经常需要查找资料,为了弄清字词句各个知识点,老师总是建议我们查《辞海》。一句“对不对,查《辞海》”至今记忆犹新。当时学校图书馆仅有一套1979年版三卷本的《辞海》,已被同学们翻得破烂不堪,尽管如此,大家还争先恐后地抢着使用。
《辞海》(第三版)三卷本、缩印本
《辞海》汇聚了数千位专家学者的集体智慧,内容包罗万象、权威规范,无疑是书之典范、典中翘楚。在工具书严重缺乏的年代,《辞海》是我的良师益友,对我的学习和写作帮助很大,一直伴随着我的成长。我常想,如果我能独自拥有一套这样权威的大部头工具书,该有多好啊!
幸运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进入新华书店工作,因工作便利可随时沉浸在书的海洋,但我对《辞海》却是情有独钟。那时《辞海》(第四版)普及本已发行,一套三本、绛红色系,高端大气上档次,很想拥有显摆下,但当时收入低,囊中羞涩,一直难以如愿。直到九十年代中期,才咬牙购置了1992年再次印刷的1989年版《辞海》(缩印本),85元的价格是我近一个月的工资。鹅黄色的封面清新淡雅,闲时翻阅,就像进入了一个小小图书馆,着实令我兴奋了一段时间。这版缩印本跟着我搬了几次家,虽然后来有了详版全套,但这本至今仍占据书橱一席之地,和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等好书并列而居。
《辞海》(第四版)三卷本、缩印本
1999年9月,《辞海》(第五版)问世,也恰逢孩子诞生,我已是一名资深图书发行员。2000年的第十一届南京全国书市上,第五版《辞海》销售非常火爆,给广大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抱着一周岁的孩子也见证了当时的热闹场面。那时候,朋友往来,乔迁结婚,能得到一套《辞海》是倍有面子的事。2002年后,江苏省新华书店和南京市新华书店业务整合,我成为一名负责业务的中层管理人员,和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发行人员有了更多接触,结下了深厚的工作情谊,也了解到很多《辞海》编纂幕后的感人故事。
2009年,我在南京市新华书店已成长为一名业务高管,对图书发行有了更深的认知。《辞海》的编纂、发行工作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创新。大型辞书十年修订一次,为保证《辞海》(第六版)成功面世,世纪出版集团召集全国重点新华书店发行精英,齐聚上海,献计献策,为第六版的成功发行和畅销打下了坚实基础。第六版发行后我还参与了《辞海》(典藏版)及《辞海》阅读器等衍生产品在南京地区的落地发行策划工作。
《辞海》(第六版)彩图本
不知不觉,又一个十年悄然而逝,我对《辞海》的感情始终如一。2019年我有幸参加了《辞海》(第七版)彩图本的发行研讨会。最新版在保持纸质书香、装帧精美、图文并茂的基础上,拥抱信息科技,将《辞海》全部数字化,权威的出处、便捷的方式,使与会人员对继续做好《辞海》(第七版)的发行充满信心。2020年金秋,我又参与策划了第七版在2020江苏馆藏图书订货会上的华丽展现。
王星
《辞海》自1936年第一版面世以来,经历多次修订编纂,始终直面困难,砥砺前行,守正出新,与时俱进。信息时代,读者的阅读方式已经发生改变,知识查询也有了更多更快捷的方式,虽然现在《辞海》作为工具书查询的作用在淡化,纸质版《辞海》后期可能更多将作为礼品书、精品书展陈,但是老一辈出版人代代传承、精益求精的文化工匠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去继承追随。
《辞海》(第七版)彩图本
一部《辞海》,相伴我三十年的职业生涯。这位百岁“老先生”如何在高速发展的新时代凤凰涅槃、重焕青春?我遐想并期待第八版《辞海》的出版和发行……
(作者:南京市新华书店 王星)
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
上观号作者:书香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