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载于《上海教育》杂志2020年11月a刊 。更多内容,请参考杂志。
“新基础教育”研究是当代中国知名教育学家、中国“新基础教育”研究与“生命•实践”教育学创始人和持续领导者、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叶澜,于20世纪90年代初发起并主持的一项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学校整体转型性变革综合研究。
它以“育生命自觉”“成事成人”等为核心价值取向,以实现当代中国学校整体转型性变革为显性目标,以实施义务教育的中小学为合作对象,先后经历探索性(1994~1999)、发展性(1999~2004)、成型性(2004~2009)研究,扎根研究(2009~2012)和生态式推进阶段(2012~2015),目前正处于生态式推进共生体建设的第二阶段(2015年至今)。全国十余地区、百余学校、数千教师、数万学生参与研究。它是中国社会深刻、巨大变革引发的教育基本理论与学校教育实践交互重建的复杂综合研究。
在“新基础教育”进入到第10年(2004年)时,正式推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此后,“新基础教育”研究在深入开展的同时,与“生命•实践”教育学形成了理实交互、通化创生的发展格局。
创造学校教育新生态
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揭牌
作为学校整体转型性变革研究,“新基础教育”表面上是创建“新基础教育”理论和现代新型学校;其深层目标是改变师生在校生存方式,创造学校教育新生活。
当代中国面临近代以来从未有过的复杂大变局和发展新希望,出现了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社会发展必然要求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首先要求教育要培养“主动、健康发展”的时代新人。
在叶澜看来,教育千事、万事归于“一事”:培养出能把握自身命运、具有时代发展敏感性和社会责任感、能创造中国未来的一代新人。这是当前中国学校教育需要整体转型性变革的重要且具根本性的社会依据。
对于教师,“新基础教育”研究,从最初就有针对性地提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对新人及培养新人的教育之要求:新时代需要人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并有能力变革周围世界、实现自身发展。当前,时代挑战丝毫不弱于当初,而且更强,更需要人有面对时代挑战的精神力量,才能在千年难遇的大时代里,做好大时代的基础教育改革。
对于学生,“新基础教育”明晰育人目标,培养主动、健康发展的生命自觉者。研究伊始即提出“新基础教育”育人目标:培养“主动、健康发展”的时代新人,包括认知、道德和精神力量等“三维双向”要求。其核心精神是生命自觉。“新基础教育”关注每一个学生,将学生“主动性”“潜在性”“差异性”聚集到“具体个人”上。
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身处学校这个“场域”,“新基础教育”聚焦学校,努力改变学校教育存在的根本问题,要把学校中丢失的人找回来。
研究团队深入课堂听课
为了整体构建学校新形态,包括学校的整体形态、内在机制等,要把人找回来,让生命在学校里呈现活力,这是新型学校建构的基本立场。尤其提升学校的生命质感,是变革的内在核心。学校是个生命场,是师生交互作用、学习、生活的生命场,学校要有生命质感,而且是几代人的生命质感。学生、老师、课堂、学校都是生命体,不断向外吸收,向内转化。现在,许多“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合作校,都在努力形成自己学校独特的生命质感。不忘学校是个生命场,才不会无视每个生命的重要,才不会忘记生命成长的重要。
不断累积创生的“新基础教育”研究
在“新基础教育”的“探索性”阶段,“两条腿”走路是研究的主要形态。
以改变原有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言堂,少数好学生唱主角”的格局为突破口,把“时间”“空间”“工具”“提问权”和“评议权”等还给学生,形成新的课堂时空结构。对教学内容进行弹性化结构调整,提出在课堂上“教结构”,让学生学会“用结构”,形成了“长程两段式”教学。
加强班级建设研究,“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增设班级岗位,把主人的地位还给学生;建立小干部轮换制,把管理的权利还给每个学生;丰富班内评价,把评价的权责还给每个学生;建设班级文化,把创造群体个性的任务还给学生。同时改革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开发、拓展教育资源,形成有育人主题的年级递进结构系列。
叶澜教授与老师们亲切交谈
在“新基础教育”的“发展性”阶段,着力点在于“学校整体转型”。
加强学校领导与管理变革,深化班级层面日常教育教学变革的系统研究和教师发展研究。组织校长暑期研修班,制订、修订学校发展规划,强化校长是学校改革的第一负责人。以中期评估方式,推进研究深化和质量提高。将教学改革研究深入到教学价值观、教学过程观和推进教学改革为目标的评价观的系统重建,形成系列化的教学评价新指标,引导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与重建发生整体变化。班级建设领域加强基本理论研究,强调以学生成长需要为主线策划活动系列。对学生自我发展的进行心理学研究,对学生成长需要的进行系列化研究,初步形成了不同年级学生成长需要及相应的主题教育活动系列。初步总结了学校“研究性变革实践”对教师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新基础教育”的“成型性”阶段,主要以“推进型中期评估”促进“内生力”生长。
建设“新基础教育”基地学校,夯实改革研究“全实深”,进而走向“精特美”。通过推进型中期评估、全员普查、创精品等系列活动,强化学校内生力,促进变革内生长。强化学校领导与管理改革,开展学校组织调整与制度重建,深化“两条腿”变革。提炼形成学校领导与管理改革、语数外学科教学改革和学生工作与教育等系列“指导纲要”,实现“新基础教育”日常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中丰富、原创经验与典型案例的系统化结构化。创建首批“新基础教育”基地学校。
在“新基础教育”的扎根研究阶段,聚焦校本内生与内涵均衡。
在区域内扩大参与学校,发挥基地校引领、辐射改革经验的作用。2011年,上海市闵行区率先组建“生态区”推进扎根研究成果,开启了“新基础教育”生态式推进的序幕。校际联合,以价值追求集结丰富多样的学校,变差异为资源,辐射和提升“新基础教育”研究成果,促使更多学校梯队联动式实现整体变革。创建首批“生命•实践”教育学合作校。在“新基础教育”的生态式推进阶段,形成了共生体建设的新阶段。
以培育出来的合作校为核心,在闵行、常州等地分别创设多个学校变革生态区,形成包括常任组长校、轮值组长校和骨干学校等在内的生态区梯队发展格局,走出区域教育内涵优质均衡的新路。通过生态式活动,培育本土研究力量。同时,区域之间组建全国“新基础教育”研究共生体,创造、提炼区域教育内涵式均衡发展的中国经验。
理论落地后的开花结果
大学人员不再以课题组合作方式进入学校,而是以支持者方式,在学校主动“需求”时介入。提升学校主动策划和开展变革研究的能力,把“新基础教育”研究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改革策略和行为方式等系列成果之根,扎到学校日常生活中,扎到教师心里,扎到学生成长中。
理论与实践的持续交互生成,形成了一套当代中国学校转型性变革的理论。在当代中国学校教育变革理论方面,包括基本理论层面,如叶澜专著《“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以及应用性理论层面,如“‘新基础教育’成型性研究”书系等。在推进当代中国教育学理论的更新方面,集中在“生命•实践”教育学论著系列中。
目前全国各地共有“生命•实践”教育学合作研究校29所。他们“研龄”“校龄”“地域”“规模”“生源”各不相同,但在研究型变革实践中,学校变革主体都不断增强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创建新型学校的信心和能力以及追求自身发展的生命自觉。学生主动健康发展,教师生命自觉,涌现出一批善于学习-实践、反思-重建,富有教育理念与实践智慧的研究型团队。
另一方面,相对稳定的大学专业人员与试验学校领导和教师组成了一支强有力的研究队伍。还以聘请通讯研究员等方式,扩大与外地及其他专业研究人员之间的合作,探索创造各类研究人员之间多元合作的路径。新型的“大中小学合作研究机制”,形成了高校研究人员长期“深度介入”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的新研究方式,形成了理论与实践能够交互生成、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对中小学学校而言,新型教育研究与教育改革实践结合,实现学校整体综合的发展之路。形成了推进学校变革的三大策略:“整体策划与分段实施相结合”“日常实践持续开展与关键节点集中交流相结合”“重点突破与梯度放大相结合”等。形成了以“推进型评价”为核心的多元综合的评价体系。
“新基础教育”研究二十周年研讨会,叶澜教授与中小学研究核心团队合影
在上海,通过参与“新基础教育”研究,闵行区等地的基础教育质量明显提升,社会声誉显著提升,学校文化提升,得到社区、家长的广泛认同,成为老百姓心目中的好学校。其中上海市闵行区实验小学、明强小学、华坪小学、汽轮小学、第四中学等先后获国家级或上海市文明单位等40多项市级先进集体称号。
闵行区实验小学在1999年主动申报成为“新基础教育”研究试验校。2012年扎根性研究结束之后,学校成为了第一批“生命•实践”教育学合作校。20年深度合作的研究性变革实践之路,让闵行区实验小学这所百年老校萌生出“新芽”,从一所有着30个教学班的学校急剧拓展为拥有4个校区146个教学班6660多名学生的“航空母舰式学校”,且“一校四区”的办学质量实现了高端的优质均衡。
闵行第四中学、普陀区洵阳路小学等先后获上海市新优质学校称号,闵行四中还是上海市新优质基地校(首批)。2011年后,闵行区上述各校先后成为各生态区组长校,带动更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同时也提升了内生长力,在推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中发挥辐射作用,在全国“新基础教育”共生体建设和援疆项目等也发挥引领作用。
在全国,尤其在常州,因持续参与“新基础教育”,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局前街小学等的办学质量明显提升,办学规模逐渐扩展,成为常州市基础教育改革的领头雁和标杆学校。教师在研究中实现了自身多方面的发展,提升了江苏教育在全国基础教育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此外,20多年来,以研究成果为教材,华东师大研究团队先后10余次参与国培计划,组织并参与各种类型层次的校长和教师培训,包括北京、重庆、成都、株洲、无锡、昆明等地共约1000名教研员培训,培训次数2000多场,培训人数逾10万人次。各地区相关学校已组织300余次“精品课”“专题研究”等开放式现场研讨,参与人次达55000,积累优秀案例约700份。
在国际,上海市闵行区华坪小学、实验小学、闵行四中等在以“新基础教育”研究为载体的“中加互惠学习”国际合作项目中,多次向来自加拿大、美国、新西兰、新加坡等国际专家团队开放学校教育教学现场研讨,多次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作专题报告,得到国际学者广泛好评,并在scci刊介绍推广,扩大了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国际影响力。
文 | 徐 倩
通讯员 | 庞庆举
上观号作者:第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