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30年】开发外高桥

沿海为弓

长江似箭

浦东开发

港口化身弓口

外高桥成了箭簇

上海外高桥起先泛指浦东新区高桥镇外围的广大农村地区,曾是当地村民对外介绍的口头称谓。1990年,外高桥保税区诞生,作为浦东新区的“同龄人”,芦苇遍布的外高桥一跃成了国际贸易的风水宝地。

图 | 外高桥位置示意

作为“境内关外”,外高桥保税区通过外高桥港区连接长江深水岸线,主要负责着“保税仓储、转口贸易”。凭借紧靠海港的优越地理位置和便捷的交通条件,外高桥保税区成为了上海集装箱运输干线和支线的交会点。在这片沃土之上,现代物流、国际贸易同步勃兴,让中国“离世界更近”。

“主战场”从内河转向长江口

图 | 曾经的黄浦江码头

港口是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门户,更是玩转国际贸易的基础。但在上世纪80年代,航道通过能力与码头装卸能力不足却是上海港口的一大疑难杂症。最严重时,有200多条货船在长江口锚地排队等待装卸。

随着浦东开发,上海港的“胃口”也越来越大,1993年迎来了第一家现代化集装箱码头营运公司——沪港合资上海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此时,黄浦江两岸12个装卸区更是捉襟见肘,邻近长江口的外高桥崭露头角。

图 | 1991年7月1日,在吴淞口外的长江口南港南岸的外高桥高桥嘴地区,外高桥港区一期工程开工。

图 | 1997年7月至1998年6月,外高桥港区一期进行了集装箱化改造工程,年设计吞吐能力60万标准箱,竣工决算3.824亿元。

伴随着外高桥保税区的成立,上海掀起了一次以建设集装箱码头和老港区改造、外移为重点的港口建设高潮。上海国际港务集团公司前身上海港务局,当时第一个港口重大项目就是地处浦东新区长江口南岸的外高桥港区一期工程。

1994年,外高桥港区一期工程建成。那一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直接迈进百万大关。随着“主战场”从内河转向长江口,外高桥港区二三四五六期工程加速建成,集装箱运输驶入快车道。从10万标箱到100万标箱,上海花了10年,而从100万到1000万,只用了9年。

图 | 1999年12月15日,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年突破400万标准箱庆典在新建成的外高桥港区二期工程码头现场隆重举行。

图 | 2012年12月27日,外高桥六期海通新汽车滚装码头正式启用。

临港带来的运输便利成了外高桥保税区的一块金字招牌。资料显示,浦东开发办公室会根据需求向国外企业推荐选址:对保税有较大要求、看重交通运输方便的就介绍到外高桥保税区;纯粹是工业的介绍到金桥开发区;如果要搞金融、贸易,就介绍到陆家嘴开发公司。

一路跨江入海、乘风破浪,外高桥保税区已经成为全国所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中经济总量最大、经济效益最好的保税区。如今,外高桥港区集装箱吞吐量超2000万标箱,约占上海港47%;滚装汽车吞吐量达150万辆,占上海港的八成。

图 | 如今的外高桥港区

今年,上海市政府印发《上海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推进外高桥码头自动化升级改造,实现全场智能调度、设备远程操控、智能安防预警和自动驾驶集卡等综合应用,在港区智能安防领域实现由事后处置向风险预警管控转变。

图 | 过去和现在的杨高路

从“羊羔路”走出的现代物流

外高桥地区位于长江入海口,连接长江、东海,既连接世界,又紧联内河,发展现代物流天赋过人。但在开发之初,落后的交通基础设施一度成了外高桥现代物流发展的头号难题。

从1992年起,上海把每年事关市民生活和城市建设最重要利益的工程、最重大的工程项目列为“一号工程”,且必须当年予以实现。而上海第一个“一号工程”,就是当时浦东地区最重要的交通干道——杨高路改建工程。

最初的杨高路长18.9公里,路面宽仅3.5米,用碎石、煤屑作路面,被戏称为“羊羔路”。改建后,杨高路由西南至东北串起了外高桥保税区、世博园、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金桥出口加工区,不仅成为浦东新区重要的交通干道,更是外高桥联通外界的重要通道。

图 | 四通八达的杨高路

随着上海综合交通快速发展,外高桥区域的交通条件愈发优越。现在,外高桥保税区距虹桥国际机场仅40分钟车程,距浦东国际机场20分钟车程。外环线从外高桥保税区的东侧通过,并在吴凇地区通过隧道直接连通江浙高速公路。

2006年,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建成。临港临空的物流园区两翼展开,北区依托外高桥港区,以发展海运物流为主,为中外物流企业提供一个集装箱快速集并、中转、分拣、分送的全方位的高效服务平台;南区以高科技产品出口加工业为支撑,依托浦东国际机场,发展航空物流。

图 | 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

图 | 集卡运输

如今,外高桥这片热土已成为覆盖了港口、海运、空运、仓储等领域的物流市场,当之无愧为中国最活跃的物流特区。

来源:中国交通报

撰文:梁熙明、韩菁

上观号作者:上海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