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上海率先整体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年份。追寻历史,才能不忘初心、行稳致远。
为呈现在上海教育发展史上留下过重要足迹、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学校改革、名师名家、文化脉络,《上海教育丛书》编委会主编出版了《足迹——上海教育故事》系列丛书,由上海百所中小学倾情讲述发展史。
“第一教育”选取其中部分学校,近日推出“时光机”栏目,向前细数其文化传承,向后展望历史名校面向新时期的开拓创新。
准备好了吗?一起坐上“时光机”出发吧!今天我们将走进——
奉贤区南桥小学
清嘉庆九年(1804年),知县艾荣松率多位绅士捐款集资创建奉贤县第一所书院——南桥小学的前身文游书院。
光绪三十年(1904年),伴随着鸦片战争爆发,西学东进,书院教育随之改革,1904年,开明乡绅朱家驹把文游书院改名文游学堂,任第一任校长。1945年奉贤解放,学校更名南桥中心小学。
两百年沧桑岁月,两百年风雨兼程,上海市奉贤区南桥小学作为一所具有两百年历史的老校,为家乡教育事业的兴旺、人才的涌现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践进程中,南桥小学本着“在继承中求发展,在改革中创特色”指导思想,传承“文道统一,德才见长”,践行“敦品重学,文博雅美”办学理念,履行历史文化传播创新使命。
南桥小学前身文游书院全景图
历史传承:
百年风雨阳光路,代代校长奋斗情
百年风云变幻,百年岁月峥嵘,一代代南小人倾注心血,将南桥小学历史文化底蕴得以继承与发扬,南桥小学亦成为南上海的一片教育沃土。
朱家驹:致力家乡教育的开创者
朱家驹(1857——1942),男,字昂若,清光绪五年(1879年)乡试第十四名中举人。
南桥小学创始人朱家驹
光绪十六年(1890年),朱家驹被聘为肇文、文游两书院讲席。他常常把自己担任讲席所得的酬金贴补给出身贫寒的学生,博得了书院同仁的交口称赞。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朱家驹为自治会会长兼学务公所总董。光绪三十年(1904年)后,他将肇文、文游两书院改为学堂,创设开泰等乡镇小学40多所。
学务公所改为劝学所后,朱家驹为解决学校办学经费的不足,除想办法筹集外,也常用自己每一年所得的薪水贴补各小学办学经费。
在掌管文游学堂和后来的奉贤“二高”(今南桥小学)期间,严谨治学,题写“敬、慎、勤”校训,寓意“敬贤、慎行、勤学”,为文游文化奠定良好基础,成为南桥小学一笔厚重的历史文化财富。
朱家驹题写的三字校训
南桥小学毕业学生照片
张大维:教育改革浪潮的领头羊
张大维,女,1993-2011年时任南桥小学校长兼支部副书记。在小学教育岗位上了工作了二十九个春秋的她,坚持“和谐发展”思想,努力实践“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
南桥小学张大维校长
1997年,她确立学生“自主管理、自主教育、自主活动”为核心的德育思想,探索以“体验、实践”为特征的德育方法,主张发挥学生在学习和整体活动中主体地位。
以《小学生行为规范》为基础,她开展“十个道德好习惯”争做合格小公民活动,把道德建设活动抓深抓实,积极开展了以“班集体自主管理”“人口、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
从1999学年起,张大维提出了把“把班级还给学生,是班级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高的基地”的指导思想,提出增设班级岗位、建立小干部轮换制、丰富班级评价三种做法,提高学生讲道德、明是非、辩善恶、知荣耻的客观分析能力。
在“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引领下,张大维提倡师生真诚交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落实“科普、读书、体育、艺术”四大学校传统活动,注重在课程中通过德育引领,提升教学立意,充实新的校园文化内容,为南桥小学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开拓创新:
敦品重学促发展,百年南小焕新生
孙骊,女,自2011年任南桥小学校长兼支部副书记至今。这是一位富有活力的校长,是现代学校管理的创新者。
南桥小学现任校长孙骊
孙校长重新梳理南小百年文化,明确了“敦品重学,文博雅美”的办学理念,形成“文化氛围浓郁、道德品行高尚、艺术涵养深厚、专业发展全面”的办学特色。
南桥小学充满艺趣雅致的校园
弘扬“贤文化”,打造德育品牌
一、二年级的孩子以拍摄照片的形式,对比家乡奉贤这些年来的沧桑巨变,用手中的画笔尽情想象未来奉贤的面貌;三、四年级的孩子们观察并记录中秋节前后月亮的变化,主动帮家人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五年级的孩子学习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背后的故事,走出家门寻找并采访身边的英雄。
这是南桥小学“悠悠贤韵”德育综合实践活动之“中国周、品中秋”活动,为孩子们安排的“德育大餐”。
像这样的活动在南桥小学还有不少。学校坚持,教育之原点在鼓励崇高,而不仅仅是礼节规范。在孙校长的领导下,学校继承与发扬德育特色,坚持走“和美德育”道路。
以“贤文化”为主题,学校将“敬贤、知贤、学贤”特色与德育相结合,形成系列特色德育活动,打造南桥小学“和美德育”品牌。
南桥小学开展“敬贤、知贤、学贤”特色德育活动
学校成立以校长、书记为首的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同时成立五个常规工作小组:
常规德育工作组立足学校德育基础;
学科德育工作组挖掘各学科教学德育功能
家长学校管理工作组定期组织家庭教育活动;
家长委员会管理工作组监督学校工作和为教育教学出谋划策;
后勤服务工作组为学校的德育工作保驾护航。
学校先后制订了班主任工作条例、星级班评比标准等多项德育工作规范与考核制度,以确保德育工作有序有质开展,继承发扬南桥小学德育特色。
在德育活动实施过程中,学校主要以家乡“贤文化”为主线,围绕“敬、慎、勤”三字校训,以培养南小学子为目标,构建学科教学中渗透“知贤”,主题教育中开展“敬贤”,活动体验中实践“学贤”的操作模式。
学科教学渗透“知贤”,主要通过挖掘教材中或教材后的一个个鲜活的典型人物,告诉学生这些人物的事迹、品德、著作、贡献,感受精神,从而树立榜样,确立目标。
主题教育开展“敬贤”,利用班队会课、升旗仪式、午会课等时间对学生进行校史、乡情、贤人品德等教育,并通过讲故事、小品表演、朗诵等形式再现贤人品质,从而感悟贤人的高尚。
活动体验实践“学贤”,通过四大传统节活动、民俗节日文化活动、仪式教育活动、“走进贤城,学做贤人”活动等,了解民族节日中蕴涵的传统习俗和道德品质,了解家乡贤人,领略家乡魅力,在活动中感悟与了解古贤人风尚,在实践中体验与学习家乡贤人品德。
“三点一面”,完善家校沟通机制
7:50,进入校园,观摩早自习。
8:00,音乐响起,前往操场观摩早操;上课铃响起,参观课堂。
11:00,参观食堂,与师生一同用餐……
这是南桥小学“校长助理日暨家长膳食日”,家长代表们的日程安排。
南桥小学认为,教育之原点在温暖心灵,学生这棵小树苗需要家校共育。以市级家校互动项目开展为契机,学校继续完善家校沟通机制。提出了家校“五日”沟通机制:
膳食品尝日,监督学生午餐质量;
社会实践日,体验学生基地活动;
咨询互动日,保持家校教育一致;
课堂深入日,直面教育教学现状;
家长沙龙日,提高家庭教育能力。
同时,学校积极落实家访工作制度,利用多种途径充分发挥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监督、评价作用:
定期召开家长会、家委会、共建会。充分调动学校、社会、家庭以及德育基地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家庭三点一面网络功能,积极主动沟通,形成“学校影响家庭、家庭影响社会”的良好局面。
定期进行上门家访。制定家访实施方案,做到有目的有计划进行家访,并做好家访记录,把家访中达成的共识、出现的问题及教育成效等一一记录。
重整课程,彰显艺术人文特色
古色古香的龙墙,薪火相承的校史馆,沉淀着学校的文化底蕴。学生们漫步校园,感受国家的兴衰与学校变迁。
科技与人文相结合的众多创新实验室,丰富着各类steam课程,全面拓宽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路径……
南桥小学认为,教育之原点在于激发想象,而不仅仅是学习知识。学校在课程与教学管理中做到“严谨、实效、创新”,始终坚持“抓细、抓实、抓有效指导”。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主要负责人的课程管理领导小组,注重过程管理,深入教学第一线,与学生和教师“亲密接触”,发现每一个学生和教师身上独特的性格色彩,挖掘学校自己的精神属性。
学校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坚持艺术人文特长的培养,树立了“每一位学生都是一棵树”的课程理念,明确了“课程即根系、课程即能量交换、课程即旁逸斜出”的概念转化,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多元的课程载体。学校的合唱、器乐、舞蹈、剪折纸四个艺术专项被列为区的特色项目。
南桥小学建校两百周年校庆
南桥小学两百年文化是学校的厚重底色,对这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使老师学生拥有了一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文化自信,在这所温润、纯粹、舒展、美好、柔软而有力的学校,每个孩子都能够恣意生长,每一位教师都能够优雅成长。
今天的南桥小学抓住机遇,响亮地提出了“敦品重学,文博雅美”的口号,践行“醇美教育”之理念,这不仅是对以往办学经验的总结,也是在继承与发展中凭借丰厚的文化内涵,在教育改革和实践的道路上,上下求索,开拓南桥小学两百年老校之新风貌。
供稿 | 奉贤区南桥小学
整理编辑 | 袁曼舒
参考 | 《足迹——上海教育故事》丛书 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南桥小学微信公众号
上观号作者:第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