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度看“舞蹈风暴”
文| 方家骏
《舞蹈风暴》开播以来,网评几乎给出一致好评,第一季豆瓣评分定格在9.2;第二季刚播了三期,评分跃升为9.5,“神仙打架”成为“百仙论艺”,作为一档电视综艺节目,实属不易。中国电视金鹰奖和上海电视白玉兰奖各有侧重,本年度同时将“最佳电视综艺节目”颁给《舞蹈风暴》,某种程度反映了业界对它的普遍认可。
掐指数来,这些年舞蹈综艺节目并不少、年头也不短了,有《舞林大会》《与星共舞》《舞林争霸》《舞动奇迹》《中国好舞蹈》《这!就是街舞》《起舞吧!齐舞》等。但是为什么在同类节目中《舞蹈风暴》会成为现象级综艺呢?我以为,其中必有值得关注的“现象”。
让舞者成为明星
我们今天要做的事,
就是将一批批优秀的青年舞者推向大众,
为舞蹈寻求“破圈”之路,
让舞蹈这朵花在大众的视野里绽放。
毋庸置疑,一档好的电视综艺节目首先要确立一个好的定位。从大的方面看,舞蹈综艺的定位大同小异,无非是“舞蹈梦”“舞蹈人生”“舞蹈背后的故事”,但具体到操作层面,细节决定权重,关键在于引导视线的焦点落在哪里,决定了节目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观引导。
在“粉丝经济”盛行的今天,面向大众的综艺节目为提高收视率很难做到不举明星这面旗,于是“明星参与”“明星导师”“明星百变舞风”往往成为“吸睛”招牌。说和舞蹈没有关系吧,多少也有点关系,但焦点终究不是舞蹈本身,而是一场场“明星作秀”“明星客串”,甚或是“明星玩票”而已。
而《舞蹈风暴》推崇的明星是真正的舞蹈从业者。节目推崇舞蹈从业者身上的匠人精神,通过一个个年轻的舞者、一个个富有创意的作品,把舞蹈的精神和舞蹈之美传递给荧屏前的每一位观众,引发更多人对人生价值、艺术价值的思考。
在我看来,舞蹈是精致而脆弱的,它的精致来自于千万次淬炼,它的脆弱在于这种美稍纵即逝,舞者用极致的方式锻造出极致的艺术。我们今天要做的事,就是将一批批优秀的青年舞者推向大众,为舞蹈寻求“破圈”之路,让舞蹈这朵花在大众的视野里绽放。
“风暴鉴证官”对现场乃至电视机前所有的观众说: “在你们的偶像名单里面,从此要出现舞者的名字!”这句话看似随性,但“破题”作用十分明显,且说得不急不躁,具有亲和力。在这一点上,可以看到,《舞蹈风暴》的创意策划是非常走心的,有一个比较高的文化站位,这也是《舞蹈风暴》优于其他同类节目的原因之一。
将“看懂舞蹈”落到实处
如果能像鉴证官点评“舞蹈风暴”一样,
言之有物,
从细微处教会更多人怎样去欣赏舞蹈,
才会让更多人在观赏舞蹈时产生不一般的兴味。
《舞蹈风暴》的核心创意是什么?直观的看,它搭建了一个圆形表演舞台,视觉感受不落俗套,比较新颖。更重要的是,圆形舞台为360度全景摄影提供了全方位视角,形成了“风暴时刻”这样一个高光瞬间。
作为核心创意,“风暴时刻”令人惊艳,其背后则是很强的专业化思考作为支撑——它在不打破舞蹈作品连贯性、流畅性的前提下,将舞者的绝美瞬间做时空凝结,并以360度视角加以审视,让任何细小的失误都逃不过鉴证官,也逃不过观众的眼睛,当然,舞蹈美的细枝末节也尽现眼前,而这些是很容易被普通观赏者所忽略的。
当鉴证官不时为观众做出这样的指点:“你看她的手多有表现力”“你看他的力量一直延伸到了脚趾尖”,或者“配合不默契,整齐度不到位”。面对“有图有真相”,你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次次有的放矢、可感知、能领悟的舞蹈解读。
我们常常把“看懂舞蹈,亲近舞蹈,热爱舞蹈”作为舞蹈综艺类节目的宣传口号,但是在“看懂舞蹈”这件事上其实做得还很粗,或者说并不专业。
为什么当专业舞者在津津有味欣赏一段舞蹈表演时,身边却有大量的人感到兴味索然,昏昏欲睡?为什么一个专业舞者能从“一举手,一抬足”,甚至能从手指尖、半脚尖看出一个表演者具有怎样的专业素养,可以从某个技术动作的完成度判断他是否训练有素,而绝大部分观众则显得很茫然,基本停留在看热闹、看花哨、看燃爆的阶段?为什么推广普及这么些年,上述这些情况并无多大改观?因为大部分人迄今为止还没有真正找到看舞蹈的“点”,离“看懂舞蹈”还有很大的距离。
如果能像鉴证官点评“舞蹈风暴”一样,言之有物,从细微处教会更多人怎样去欣赏舞蹈,教会人们如何去评判舞蹈的高低优劣,不光看热闹,还要看门道,才会让更多人在观赏舞蹈时产生不一般的兴味,把它当一门学问来咂摸、研究,形成舞蹈发展最扎实最深厚的基础——其实全世界艺术领域都如此,观众的素养决定一门艺术的高度。
新技术的加持让电视舞蹈竞技综艺有了“比现场更现场”的体验感受,也有了更加精准的评判依据和范例说明,但说到底,技术还是为内容创意服务。从这一点看,《舞蹈风暴》的核心创意是很成功的,在这一个重要的关节点上比同类节目“棋高一着”。第二季,360度全景摄影技术又有新的提升,据说是华为为《舞蹈风暴》特别研发的,我们期待它有更加惊艳的表现。高含金量的技术成为内容生产、核心创意的重要依托是大趋势。
用“舞蹈信仰”打开心灵
这是一次群体性的荣誉意识、
责任意识的“燃爆”,
是舞蹈精神的闪光,
无关个人名利得失。
这也是《舞蹈风暴》打开观众内心的密匙。
一档竞技类综艺的成败,赛制设置起到关键作用。《舞蹈风暴》将赛制落实在“原创”上,避免了照搬国外版本、国外制式所产生的“水土不服”现象。
赛制从第一阶段的50进36“甄选”、 第二阶段36进20的“面对面斗舞”,到第四阶段的“组对对抗,融合创新”、第五阶段“终极大秀总决选”,都比较好地适应了中国“水土”,顾及到中国舞蹈现行体制、舞种的广泛性和代表性,以及中国专业舞者的竞技抗衡能力,也满足了竞技类综艺的基本规则和观众的心理期待。第二季赛制又做出新的调整,增加了“挑战上一季三强”、“逆战舞者”等环节,开辟了全新的然而是极具风险的晋级道路。面对挤压式的冒险赛制,竞技更加激烈、更具悬念,也更有可看性,重要的是舞者的信念感得到了很大的彰显。
我以为《舞蹈风暴》的原创赛制至少有两大亮点:一是“神仙打架”最终达到的效果是“惺惺相惜”,这是一个非常正能量的内涵表达。面对严酷的赛制、严苛的眼光,没有人的“江湖地位”是不可撼动的,即便是公认的“王者舞者”也不敢掉以轻心。舞者们进入竞技场,无不怀着对舞蹈的敬畏,对对手的尊重,对不同舞种的尊重,“正面杠”和“英雄惜”相得益彰。
二是由于赛制的严密,竞技自身的戏剧化程度就非常强烈,不需要像大部分综艺节目一样源源不断输入缺乏营养却有热度的话题。在这里,关注的只是舞蹈本身,谈的只有舞蹈,不卖惨,不煽情。这就让节目很纯粹,舞蹈很纯粹,心灵很纯粹。如果不是对中国舞蹈现状、舞蹈选手有充分的了解,不是站在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的立场上,不去坚持“原创”精神,恐怕是很难做到凸显这两个亮点。
sdfd
我要再提“含金量”三个字。从已经播出的两季《舞蹈风暴》来看,选手的含金量非常高,单从“卡司”上就已经在同类综艺中独占鳌头,这也是《舞蹈风暴》的亮点之一。
《舞蹈风暴》汇集了时下国内顶尖舞者和青年佼佼者,其中有些人已经在各类舞蹈赛事中屡屡获奖,不少是国内优秀舞剧的特邀主演,也有国内外一流舞团的首席,或是舞种的领军人物、代表性人物,可以说,“胃口”很大、胆略过人。如第一季的李响、刘迦、胡沈员、王占峰、敖定雯、郝若琦、张翰、张爱马笛、街舞怪才hizam;第二季的谭元元、陈镇威、黎星、谢欣、华宵一、候垚、(街舞)o-dog,每一个名字在业界都是响当当的。
这些顶尖舞者能聚集到一个平台上“过招”,愿意真诚地面对电视镜头说“很想赢,也输得起”,实属不易。因为对于他们来说,落败、可能出局关系到的不只是个人,还有他们身后的舞团、母校、甚至是舞种的尊严。《舞蹈风暴》生生地让这些优秀舞者不为名利所累,扎堆亮相,除了品牌的影响力外,更有一种召唤的力量,那就是不断传递出一个信息:“舞蹈是一种信仰。”
正是这种信仰的力量,将优秀舞者召唤在一起、凝聚在一起,共同来完成当代舞蹈人的共同使命。这个使命是什么?用选手的话来说,当下舞蹈的大众影响力还不算大,许多时候还只是电视背景、明星陪衬,而每一个舞者都希望全社会能看到舞蹈艺术的精致和精彩;看到世界上从来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有的都是百炼成钢的努力;看到“只要心还在跳,舞蹈就可以继续”的舞蹈精神。我能感受到,这是一次群体性的荣誉意识、责任意识的“燃爆”,是舞蹈精神的闪光,无关个人名利得失。这也是《舞蹈风暴》打开观众内心的密匙。
作者 | 方家骏
文编 | 忻 颖
美编 | 音 云
图片来自网络
上观号作者:上海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