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火柴大王”刘鸿生曾居于肇嘉浜路?

枫林街道是一个具有深厚人文底蕴和历史积淀的地区,从上世纪初在枫林桥建立北洋政府“沪海道尹公署”迄今,枫林地区和枫林人在我们熟知的这片土地上,产生了前赴后继、星星燎原的红色精神,见证了新中国带给上海的沧海巨变,绘就了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鸿篇巨著。我们身为一名枫林人,何其有幸,可以在自己生活、成长、工作的地方,在这里认识从旧入新的上海奋斗史、新中国成长史和党的革命历史。

今天,小枫就为大家介绍藏在阿拉枫林街道的不可移动保护建筑和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小枫

红瓦坡顶,红色硬陶面砖贴饰外墙,

立面装饰简洁,整体造型雅致且实用。

这里就是刘鸿生旧居啦,2010年由徐汇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徐汇区文物保护单位~

小枫

刘鸿生旧居位于肇嘉浜路687弄7、8号,建于1948年,现代风格花园住宅。南向共同拥有一个大花园,主楼为二层砖混结构,附楼三层,红瓦坡顶,红色硬陶面砖贴饰外墙,南侧底层建有红砖方柱外廊。刘鸿生1950至1956年在此居住。

刘鸿生(1888~1956),1920年起陆续创办上海章华毛绒纺织公司、大中华火柴公司等著名企业,成为集“煤炭大王、火柴大王、毛纺大王、水泥大王”等于一身的“企业大王”,经营领域遍布轻重工业、运输业、商业和金融业,创立了近代中国数一数二的民族企业集团。

刘鸿生旧居室内局部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因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所以国人抵制外货的情绪高涨。刘鸿生眼见于此,便决定开设一家火柴厂,厂址设在苏州,当时注册资本12万,他一人独资9万,取名华商鸿生火柴公司。不过,当时在市面上洋火柴基本处于垄断地位,尤其是日本的猴牌火柴和瑞典的凤凰牌火柴。

万事开头难,刘鸿生的火柴公司一开始也因技术问题,无法与洋货相比,所以销量不行,连年亏损。在朋友的介绍下,认识了留美回国的化学博士林天骥,并高薪聘请他解决技术难题。皇天不负有心人,半年后他们终于成功了,新生产的火柴因质量上乘价格公道而大受百姓青睐,公司不久也渐渐由亏转盈。不过在那个军阀混战,洋货又大肆倾销的年代,本土民族资本企业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

刘鸿生凭借其非凡的商业头脑,联华制夷,化解各种危机。他的大中华火柴最强盛的时候资本总额达到了300多万,成了名副其实的“火柴大王”,也由此让刘鸿生从一位大买办转变成了民族实业家。

刘鸿生50岁生日时与上海同业的合影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刘鸿生由香港回到北京,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并与他进行诚恳、坦率的谈话,使刘鸿生受到很大鼓舞。

1949年12月,刘鸿生回到上海,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兼财经委员会委员和生产救灾委员会委员。刘鸿生对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在短期内制止通货膨胀和稳定物价的措施由衷钦佩,决心为上海水泥公司等企业从速复工努力工作。1950年6月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同年10月,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员。

1950年12月,朝鲜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开展抗美援朝运动,刘鸿生在工商界中带头捐献飞机大炮,并动员刘氏企业在捐献中尽最大努力,上海水泥公司董事会与全厂职工一起积极响应,共捐献人民币20.17亿元(旧人民币)。

1956年,在刘鸿生病重之际,他接受了《人民日报》记者的采访,发表了“我为什么选择共产党”的谈话。半个月后的10月1日6时15分,刘鸿生因心脏病在上海逝世,享年69岁。

刘鸿生旧居

今天,徐汇区内众多名人旧居已成为上海的著名景观之一。每每走近肇嘉浜路上的刘鸿生旧居,感怀其建筑艺术、历史沧桑和文化底蕴。我们不会忘记沉淀在这条马路的历史印迹。

作者:枫林街道

编辑:王婷君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微信

上观号作者:徐汇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