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益思】栋梁成林,让中华腾飞 金亚秋院士寄语高中学子要胸怀天下

记者:吴苡婷

图片来源:潇湘晨报

10月21日下午,由闵行区科委、科协,闵行区教育局共同主办,上海市业余科技学院具体承办的2020年闵行区“院士专家进校园”活动在闵行中学报告厅举行。本次活动特邀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金亚秋为学校师生做题为“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报告。

在报告中,金亚秋院士回顾了自己的学习生涯,他勉励高中学子要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摒除功利主义,要胸怀天下,从兴趣出发,学习国内外一切先进的知识,未来要力争为国家的崛起立德、立功、立业。

中学阶段的学习

影响未来的人生

在报告中,金亚秋院士回忆起自己的青少年时代,他当时业余时间在上海少年宫学习绘画,7年的绘画生涯提高了他的文化素养,也为今后的全面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金亚秋就读的高中是上海中学,当时国家就很注重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培养,1962年6月,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台1.2万吨水压机在位于闵行的上海重型机器厂安装调试成功,学校曾经组织学生去参观学习。当时的林宗棠设计师也来到上海中学做过科学报告。当时,中国的科技还较为落后。金亚秋告诉学子们,自己高中时代的理想就是长大后要成为一名科学家,要发奋图强、自力更生、为国争光。

在金亚秋眼中,中学时代的人生经历会影响人的一生的追求。2016年,金亚秋在上海展览中心被授予“上海科技功臣”的称号,这对于一个上海科学家来说,是一个至高的荣誉,但是在获奖的那个瞬间,他的脑海中出现的是几十年前的场景,当时的上海展览中心的称呼是“中苏友好大厦”,这里举办过前苏联的工业展览,少年时代的金亚秋第一次来到这里,就是为了参观前苏联的工业展览。几十年后,在同一个地点,他不但如愿成为了一名优秀科学家,还获得了国家和社会的认可,十分有意义。

学习是快乐和神圣的事情

1965年,金亚秋如愿考进了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北大的学习生活带给金亚秋更高的眼界和更大的理想。但是因为文革动乱,他没能完成学业。1970年3月,他被分配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宜山氮肥厂。在那里,金亚秋的工作是使用机床加工零部件,这是一个与他专业毫不相关的工作。但是金亚秋没有被困难打倒,干一行爱一行,他在工厂里积极开展技术革新,负责工厂的设备改造。他和同事们经常去附近的柳州的大企业学习,把重要机器画下来,量好关键尺寸,回去画成图纸,再解决工厂的实际生产难题。

虽然工作十分繁重和劳累,但是金亚秋始终没有放弃学习,他觉得获取人类的知识财富是一件快乐和神圣的事情。当时热爱读书的人并不多,但金亚秋依然痴迷于此,每年回上海探亲,他口袋的钱都化为一本本书,他不但会看机械类的图书,也会看数学、物理和外语类的各种书籍。

金亚秋告诉学子们,当时的自己从来没有想过读这些书会有什么用,也没有想到日后有机重新回到科学研究工作中去,单纯只是觉得学习知识十分幸福。

1977年的一个清晨,,金亚秋照例来到的工厂食堂打早饭,在那里他听到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一条新闻:中国科学院恢复招考研究生!1978年3月18日,在邓小平同志的主持下,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科学的春天来了。在宜山县城,金亚秋顺利地完成了研究生考试,进入中科院后,他又通过了中国科学院的公派留学出国考试。

来到麻省理工学院后,金亚秋在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攻读研究生学位。他告诉学子们,当时的学习生活非常艰巨,除了每周六上午洗衣服和买东西,其他时间都在实验室,每天晚上他总是独自一人通过小路从实验室回到宿舍,月光下踩着积雪,四周只有咔嚓咔嚓的声响,但是他觉得很幸福。

不忘初心才能有所成就

金亚秋的科研工作方向是微波遥感,简单来说,这是安装在卫星上的“千里眼”,传统的光学遥感没法突破云层,也无法透过遮盖物。红外遥感无法透过水汽“看清”下方的物体,而微波遥感可以做到全天时和全天候的“看清楚”,无论是白天和晚上,或者是下雨和刮风对它都没有影响,还能够透过浅层的植被看清物体的原貌。作为国家空间遥感973计划的首席科学家,金亚秋参与了中国嫦娥1号和嫦娥2号卫星的数据研究工作,从微波辐射情况来反演月壤厚度。

他告诉学子们,当年出国时候,充满了使命感,就想学成报效祖国,所以1988年就回到了当时的复旦大学电子工程系任教。不忘初心才能有所成就,与留在国外的很多同学相比,他是幸运的,回国后在科研领域做出了一些成绩,实现了年少的梦想。

他告诉学子们,不管将来在国内深造,还是出国深造,青年人都要有向国外一切先进文化学习的胸怀,要善于学习各种知识,既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自我膨胀。

在报告的最后,他为闵行中学的师生们题词“今天东风桃李,用青春完成作业,明天栋梁成林,让中华腾飞世界!”,勉励大家为了祖国的崛起,继续拼搏奋斗!

上观号作者:上海科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