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请注明上海市教委官方微信"教师博雅"
本期(第 4 期)嘉宾:刘京海
【人物简介】
刘京海
1950年出生,正高级教师,上海市闸北第八中学原校长,上海市特级教师、特级校长。上海市成功教育研究所所长,上海市田家炳中学首任校长,现任董事长,上海成功教育管理咨询中心董事长。中共十五大代表,第九、第十届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市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首届教育功臣,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入选全国当代教育名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务院全国“两基”工作先进个人,全国先进工作者。
【访谈实录】
“成功教育”诞生在上海闸北区(现静安区)不是偶然的,它的孕育、萌芽、出土到发展历经数十年,历史的机缘让我有幸进行了这场实验,并在上海乃至各地产生一定影响,这归功于改革开放后上海教改的这块热土、教育部门给予的极大关心,当然上海市教育工会的扶持我也始终铭记于心。
我是1980年来到上海市闸北第八中学担任行政领导的。这所学校地处“大洋桥”,是出名的棚户区,该地区居民文化水平低下,犯罪率较高,入学考试成绩居于全区35所中学的第33名。多年的学校教育,学生怎么得到的是这个结果?我们的教育有怎样的缺失?我开始思考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等深层次问题。鉴于我有改变现状的愿望和提升教育理论、教育管理水平的要求,区领导在1983年选送我去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管理系深造。在高校,我静下心来系统地学习了教育管理的理论,并特别在“后进生”的问题上进行专项研究。几年的学习确实收益颇丰,我带着制作的上千张卡片回校后便将理论付诸于实践,在1987年启动“成功教育”实验。3年后,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亲自到我校视察,并指出:成功教育经过总结和完善后,很可能会帮助我们摸索出一条把基础教育由升学模式转变为素质教育模式的新道路。通过多年的探索,“成功教育”的教育理念逐步深入“教师、学生、家庭”,成功教育走向成功。
记得当时有领导对我说:小刘,你现在是名人了。听到这话,我头脑还是清醒的,这是时势造就了我,另外,没有各级领导的支持,家长的配合,社会的关心,哪有什么“成功教育”。
助推“成功教育”居功至伟
上海市教育工会对我们成功教育有很多支持。记得有一年,市教育工会主席夏玲英有意安排将访问上海的澳大利亚教师工会主席苏珊女士一行到我校参观,让她见识一下“成功教育”。我向代表团全体成员介绍了我们学校成功教育的实践,内容包括实验前后的比较,学生的变化,社会的反应。代表团一行人听得津津有味,在我介绍完毕后,一些团员纷纷提问,请我作答。由于我们的实践深入、扎实,我根据实情一一相告,各位团员露出满意神态,并表示首肯。在接待行将结束时,苏珊女士突然提出邀请我去澳大利亚讲学,介绍成功教育的实验。我当即表示感谢,陪同的市教育工会主席夏玲英则表示将接受邀请组团去澳大利亚回访。
成功教育应该说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当时在各地已经纷纷进行实践,市教育工会则不失时机地将成功教育推向海外,介绍给澳大利亚等国家,居功至伟,同时对于我们的工作也是一个很大的鼓励和推动。
智力支边影响至深
由于上海市教育工会的器重,我出任普教系统劳模协会会长。我深知责任重大,也非常想做点事情。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市教委、市教育工会共同发起举办的去云南省的两次组团讲学。
一次是1999年暑期,我们特级教师13人去云南昭通“送教上门”对少数民族教师进行义务讲学和培训。昭通位于云南东北部,农业人口占总人口90%以上,是个交通闭塞的贫困地区,教育水平的低下也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我们接到这个任务既感到光荣,也感到责任重大,大家都表示一定要做好这件事。记得我们去的老师都精心做了讲课准备,物理学科特级教师冯容士更是将自行设计制作的多套物理实验设备带上,尽管行囊沉重,却毫无怨言。讲座结束,冯老师将宝贵的设备无偿送给当地。
我则是事前进行了充分调研,根据老少边穷的昭通地区实际,思考如何将成功教育的报告尽可能适应当地的推广。我的讲座主题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成功”,向听讲老师介绍了成功教育的理论,以及帮助后进学生走向成功的实例。具体说来,重点阐述了成功教育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人人可以成功,二是人的成功是多方面的,三是把成功心理等内部机制作为培养目标追求。在实践操作层面,我着重谈了“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的方法改进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成功心理。教师层面,则要求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身师德修养,从家长层面,老师应该做好家长工作,取得家长配合,助孩子成功。讲座得到的反馈是:对成功教育有了明晰的认识,特别是成功教育需要从学生、教师、家长三个方面创设氛围去进行实践。这次讲座让我感动的是,礼堂座无虚席,不少教师是翻山越岭,走了几天来听讲座的。
2007年1月,市教育工会又组织我们到云南勐海地区送教。我就成功教育的基本思想与课堂改革进行了教学讲座。我主要阐述了成功教育的研究起点是针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强调教师要采用各种积极的方法,使学习困难的学生恢复对学习的信心,“帮助成功”是这一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来自景洪城区各中学小学的校长、骨干教师听取了讲座。这次送教上门同样是收到很好的效果。特别巧的是,有一位赵燕老师曾被当地教育部门选拔,送到我们学校培训过,和我认识。这次听讲座她也来了。让我感动的是,她背了一麻袋普洱茶执意要送给我。我表示了谢意,但又表示不能收。赵老师说,这是她们家自己种的,只是深深地表示一种感激之情。我深深地被她朴素而真挚的情谊所打动,于是收下了这份“厚礼”。
通过送教,我由衷地感谢来听课的老师们,也由衷地感激上海市教育工会为我们创设了这样的机会。
钓鱼比赛活跃生活
成功教育日益深入人心,而成功教育相当程度上仰仗广大教师。我们中小学老师的工作很繁重,日常,他们把心思都用在教学上,课余生活比较单调,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对推动教改殊为不利。我则不然,即便工作压力再大,我也要适当作点调节,放松一下,以利于工作的开展。我的放松就是“钓鱼”。实践下来,感觉它的确是个愉悦身心的活动。于是,我们先行在民间开展教师钓鱼活动,以后我又向市教育工会建议,可否开展钓鱼比赛。这个建议得到市教育工会的认同,于是我们开始积极筹备,我还主动担任上海市教工钓鱼协会会长。在紧锣密鼓之后,2003年第一届海峡两岸“宜居”杯教师钓鱼比赛开张了,有200多人参加了比赛。比赛活跃了教工业余生活,促进了台湾地区和祖国大陆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以后,这项比赛扩展到高校,上海市教委机关干部也有人参加,规模和影响越来越大,现在已经举办了十几届,并且成为上海钓鱼协会的一个比赛项目。实践证明,钓鱼活动对调节老师的紧张工作,助推教育改革都很有益处。
作为工会会员,就要有主人翁精神。我是喜欢提建议的,在市教育工会组织的会议中,我曾经多次为政府的工作、教师的工作、生活等努力建言献策,并被采纳。我这样做的理由是因为工会是我们的家,它给了我们温暖,给了我们进步的台阶,我有理由为工会所思、所想、所为。
多年来,我积极进取,为工会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十分乐意。上海市教育工会已历70寒暑,放眼未来百年,衷心希望我们的上海市教育工会——永远的桥梁和纽带,越走越好。
文字由上海教育报刊总社提供
采访整理:李北宏
编辑:刘安憬 陈晓丹 颜惠芳
本文照片由朱水苗摄影及刘京海本人提供
上观号作者:教师博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