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请注明上海市教委官方微信"教师博雅"
本期(第 3 期)嘉宾:朱美芳
【人物简介】
朱美芳
1965年8月出生,现任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她始终把教书育人和为师授业放在第一位,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上海市“四有”好教师,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曾先后被评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被评为上海市“三八”红旗手标兵等。她充分发挥凝聚与引领作用,营造严谨求实学术环境,创新运行管理机制,带领学院获全国工人先锋号、上海市模范集体,获评材料领域“优秀类国家重点实验室”。
【访谈实录】
我的三个十年
从我1989年正式入职算起,到今年已经工作三十一年了。如果将这三十年分成三个阶段,那么第一个十年对我来说,是人生的挑战期,不但挑战科学的难题,也挑战着自我。当时科学的难题是如何把不能穿的纤维品种,比如从前用作麻袋、窗帘、地毯的很粗的材料,做成人们可以穿的、适用于衣物的,这就面临着有一系列技术难题要攻克。
为了做研究,我跟着我们当时的系主任陈彦模老师一起创立了“蒙泰”课题组。这个名字来源于我们制备出来的“蒙泰丝”,它是一种细旦聚丙烯纤维,在我心里,“蒙泰丝”就仿佛是我们自己的孩子一样。差不多在1992-1993的时候,我们以“蒙泰丝”为原材料研制的高档内衣终于问世了,一开始定价30块钱,但是根本无人问津,后来我们把定价变成300块,果然就有人感兴趣了。有时,人们不相信新的东西,但是总愿意相信贵的东西。
1993年我第一次出国去日本参加展览会推介我们的“蒙泰丝”,当时是教育部组织的高科技代表团,租借了青岛海洋大学(现中国海洋大学)的轮船,一行70多人的团队,一起乘轮船前往日本。其中还有一段小插曲,我们在海上经历了一次大的风浪,整艘轮船在海上颠簸起来,所有人被晃得头晕目眩,大家都以为情况很不好,工作人员甚至让我们写了遗书。很庆幸后来平安渡过了风浪,到了日本以后我们的产品非常受欢迎,成了当时展会上唯一出售的展品。
在科研生涯中,生死考验并没有被放大过,在这十年中,更重要的是我对自己的挑战。在青年教师的岗位上,我既是学生的老师,也是老教师的学生。我一直坚信,大学是培养人的地方,而科研是培养人的手段,当年老师培养我,现在我培养学生,这就是薪火相传。我们做科研,最终的成果不是一件衣服、一种材料,而是人才。
科学研究是一个传帮带的过程,第二个十年里,老教师们陆续退休,我们这些年轻教师开始走到前面挑起大梁,学会在团队中发挥领头作用。
在21世纪的前十年里,我们团队的科研目标是将纳米技术应用在纤维—开拓纳米复合功能纤维新领域,这是前所未有的挑战。那些年里我经常赴德国的德累斯顿工业大学进修和合作研究,每次去几天到几个月不等,差不多去了二十六次。纳米跟纤维有什么关系呢?这是当时很多人的疑问,甚至纺织工业协会会长也问我这种研究有没有安全性问题,我说有,但是我们会克服它。
最近的十年里我们的研究有了新的方向,希望通过纤维与纳米、化学、物理、生物、仿生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将杂化材料用在更广泛的领域,比如植入人体,或者用于太空中的极端环境。在整个世界范围内,这是最新的研究方向。这些年我们将课题组的“蒙泰”两个字作为字头,赋予它文化内涵——“蒙学善问,泰定求真”,这也是我们团队对于科学的追求。
做科研要先下车间
所谓“接地气的科研”,我叫它“顶天立地”中的立地科研。“顶天”是要求学生们要有超前的思维和国际化的视野,“立地”是要有实践能力。毛主席说过“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我非常认同这句话。
我们学工科,工科的老师不到车间、一线了解现实中的工厂,要做好材料是很难的。如果一个人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得亲口尝一尝,这是非常朴实的道理。做科研者,首先要做好一名工人。我这样要求学生,也这样要求自己。我当老师的前十年每年用一个月时间下工厂,有时我们甚至会睡在车间,因为实验是连续的,必须随时观测随时记录。我非常享受在车间一线从事生产研究的过程,尽管遭遇高温等困境,但是带学生观察,随时讲解,这种直观的感受与课堂中上课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问题从实践中提出,而不是从文章中得来。我带学生到工厂实训,是为了在生产一线找到研究的方向,如果只是坐在教室里研读文献或者只是在实验室做实验,确实能理清一定思路,但是找不到最终答案。
与工会共同成长
在我的成长经历里,我特别感激上海市教育工会。我父亲是一名教师,他告诉我他有一个教育工会的会员证,这是我跟教育工会最早的一点渊源。工会是代表工人的团体,从市教育工会到我们学校工会、学院工会,是代表我们全体教职工的权益。我们学院的工会主席都由教授担任,同时进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夏送清凉冬送暖,虽然我没有在工会任职,但是作为学院院长,我看到工会对学院发展的付出,并且感触深刻。我们学院很多从国外回来的青年教师,可能在思想、生活等方面还没有完全适应国内的环境,我们工会也从各方面关心这些青年教师,让他们尽快融入新的工作生活。在工会的帮助下,我们学院的确形成了一种家庭般的氛围。我们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我们工会也在服务群众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对于我们科研工作者来说,如果没有一个和谐、稳定的环境,怎么能做好实验、做好研究呢?从这点来说,我非常感谢工会的付出。在市教育工会的推荐下,我们学院获得过“上海市劳模集体”“全国工人先锋号”等荣誉。这些荣誉是市教育工会对我们的认可,也激励着我们这些教师在教学道路上砥砺前行。
十九大以来,我们的教育一直聚焦“三全育人”,今年又恰逢上海市教育工会成立70周年,我自己常思考,市教育工会的发展与我们教师教书育人工作的发展,如何更好地结合起来。科研育人与服务育人息息相关,这些年上海市教育工会树立了一批教书育人楷模,宣传优秀师德师风,当我看到报道事迹时非常感动,不管是市教育工会也好,还是其它各级工会,都应该多做这方面的宣传,让我们的青年教师看到更多的榜样精神。
我们作为教师,教学生做研究,解决的是科研道路上的难题,但是面对人生态度的塑造,很多时候都还需要市教育工会的协助与鼓励。回到我们做科研的初心,“蒙学善问,泰定求真”,我希望教育工会今后的发展也一如既往,秉承真理,服务教育。
文字由上海教育报刊总社提供
采访整理:李沁笛
编辑:刘安憬 陈晓丹 颜惠芳
本文照片由朱美芳本人提供
制图:马天恩
上观号作者:教师博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