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后苏州河上建造的第一座桥就在普陀!TA的故事你知道吗?

bridge 桥

桥,联结岸和岸,跨越河与道

这种建筑形式好似天生与故事相连

牛郎织女相会的“鹊桥”

《新白娘子传奇》中的断桥

《廊桥遗梦》中的麦迪逊之桥

……

曹杨路桥

武宁路桥

宝成桥

镇坪路桥

西康路桥

江宁路桥

昌化路桥

长寿路桥

安远路桥

苏河十八湾,十湾在长寿

苏州河不但在此留下旖旎河湾

还划下了许多道魅力桥梁

今天,小编就来和大家盘道一下

长寿路桥 的那些事儿

这座桥不但故事多多

还是桥梁界的“戏精”本精哦

解放后苏州河上

建造的第一座桥

如今,长寿路是上海“三横三纵”骨干道路网络中东西向主干道之一,每天早晚高峰车流如梭。但在解放初期,天目西路与长寿路之间其实并没有桥梁,两岸交通均依赖船渡,称为广肇渡口,广肇渡是因东面的广肇路(今天目西路)而得名。据记载这里其实曾经有座木桥,但被毁于日军占领时期。

1951年 5月28日

长寿桥奠基典礼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市人民政府工务局经勘查,在东端撤广肇渡,投资人民币376万元,由普陀区建筑桥梁工程师吴庭荐设计,建造了钢筋混凝土结构桥梁,长寿桥奠基典礼上,时任普陀区区长张应举将长寿桥铭牌贴牢。这座解放后苏州河上架设的第一座桥梁于1953年竣工。

1953年,长寿路桥竣工通车

为解决交通“瓶颈”

长寿路桥变身“并列三桥”

长寿路桥·1976年

长寿路桥是上海东西向交通主干道(周家嘴路——海宁路——天目西路——长寿路)的一个重要节点,作为解放后苏州河上建造的第一座桥,长寿路桥为沟通市区北部交通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一代长寿路桥

随着城市的发展,第一代的长寿路桥14.5米宽的车行道已成为干道的瓶颈,尤其是旅客吞吐量甚大的上海火车站迁到天目西路,桥两头道路交通堵塞更是常事。

长寿路桥·1990年代初

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为配合长寿路拓宽改建,在保留长寿路桥的基础上,普陀区政府决定在南北各新建一座机动车桥。该工程于1997年11月开工,1998年9月,北桥合拢;同年10月,南桥合拢;1998年12月15日新建桥梁竣工通车,新的长寿路桥三桥并列,机动车通行能力从原来的2条,扩大到8条,还有2条非机动车道。

长寿路桥·三桥并列俯拍

新建的两座桥比老长寿桥高且长,老桥(中幅桥)就夹在二桥中间不再显眼。 新建的长寿路桥南北桥正式竣工通车后,大大缓解了跨河交通的拥堵状况。

长寿路桥·2014年

金刚链“切桥”快如“切菜”

长寿路桥正在焕然新生

为了配合北横通道的项目实施,长寿路中幅桥启动实施改造,强劲筋骨、延年益寿,尽显回春之力。2020年8月5日,最后一块长6米、宽2.1米、重约10吨的桥面板拆除完毕,宣告57年光辉桥史走向新的开始。

长寿路桥中幅桥拆除中

据了解,这项“北横通道新建工程ⅰ标段长寿路桥改造工程”由上海城投公路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建设、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承建。新建长寿路桥中幅桥桥梁长度240米、宽度16米,面积3840平方米,将于今年年底结构贯通,在2021年6月同北横通道西段(北虹立交-天目路高架)一起通车。

新建长寿路桥中桥体量虽小,但地处城市主干道,夹在南北两幅边桥之中,能够利用的施工场地极其狭小。上海建工集团建设者为全力打造这一便民利民工程,调集精兵强将优化施工方案,创新施工工艺,攻坚克难打造精品工程。

使用新工艺对中幅桥进行拆除

其中,采用金刚链对中跨桥梁分段切割的方法,调用160吨汽车吊站在边跨上进行吊装作业,分别对板和梁进行吊装移除,由中间向两侧拆除原有长寿路中幅桥跨苏州河的36米的桥面。与此同时,工程创新技术,实现“快速”“安静”“绿色”施工,尽最大努力减少对周边的影响。

新建长寿路桥效果图

值得一提的是,新建长寿路桥采用钢结构悬臂式桥,取消苏州河中的桥墩,施工采用拼装工艺,像搭积木一般,将桥梁主体结构分成各块,在钢梁加工厂加工完成后,运至现场拼装,施工看似简单,实际上是基于在钢构件设计、深化、加工、悬臂拼装、项目管理等诸多方面的创新,在施工期间不占用两侧边桥路面,减少了对两侧边桥交通通行的影响。工程改造通车后,将有效改善区域内机动车通行环境,提升水下通航安全,推动“一河两岸”贯通,为提升周边滨河的开放空间及多样性的亲水慢行岸线打下坚实基础。

桥梁诞生的初衷

是为了方便人们的出行

第一代、第二代的长寿路桥

都超额完成着这项桥梁的根本职责

最新一代的长寿路桥正在焕然新生

而“长寿”的桥梁的故事和“传奇”

还将在未来一直延续

编辑:冯旭岑

上观号作者:上海普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