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绿色青浦」轻松关注~
1920年8月
《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
在上海正式出版
△ 红色封面为1920年8月版《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蓝色封面为1920年9月版《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
从约请翻译地
——三益里17号《星期评论》编辑部
到校对筹印地
——老渔阳里2号《新青年》编辑部
从首版印刷地
——成裕里12号又新印刷所
到发行地
——“法大马路自鸣钟”对面的《新青年》社
再到宣讲地
——新渔阳里6号的外国语学社
……
在上海经历这段红色旅程后
《共产党宣言》中译本
改变了中国的历史!
今天
小青果就给大家
讲讲《宣言》背后的故事
一起去位于上海市杨浦区国福路51号的
《共产党宣言》展示馆(陈望道旧居)
“云”游一番
看看那里珍贵的馆藏展品↓
百年前,《共产党宣言》中译本
在上海走过不平凡的红色轨迹
《共产党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第一次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基本思想。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深刻影响了人类历史进程。
1920年初,翻译《共产党宣言》、出版《共产党宣言》单行本,是当时筹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准备工作之一。当时,陈独秀、沈玄庐、戴季陶、邵力子等人,在设在白尔路三益里17号(今自忠路,济南路与顺昌路之间)的《星期评论》编辑部商讨后,决定由陈望道来翻译《共产党宣言》。
△ 白尔路三益里17号旧照
后来由邵力子出面,向陈望道发出了邀稿函,请他试译《共产党宣言》一书,计划译好后在《星期评论》上连载。
为了潜心翻译,陈望道回到了故乡义乌分水塘,“费了平时译书的五倍功夫”,终于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的翻译,还留下了“真理的味道有点甜”的佳话。
完成《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后,陈望道带着译本赶回上海。谁知《星期评论》周刊突遭军阀当局查禁,同年6月6日宣布停刊。
于是,1920年6月27日夜,陈望道找到了俞秀松,委托他将《共产党宣言》译稿转送至陈独秀处。
△ 老渔阳里2号
6月28日9时许,俞秀松将陈望道的《共产党宣言》译本送到了陈独秀家,即当时的《新青年》编辑部,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今黄浦区南昌路100弄2号)。
陈独秀、李汉俊二人共同校对后决定,将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以“上海社会主义研究社”的名义对外公开出版。
在俄共(布)远东局海参崴分局委派的全权代表维经斯基的支持下,一家专门的印刷所成立了。
陈独秀租下辣斐德路成裕里12号(今黄浦区复兴中路221弄12号),建立了一个小型印刷所,命名为“又新印刷所”,取“日日新又日新”之意。
△ 如今的又新印刷所旧址(摄于2020年8月21日)
1920年8月,第一个《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在上海正式公开出版,封面印有水红色马克思半身像,首版刊印了1000册,很快售罄。由于疏漏,当时书名错印为“共党产宣言”。
△ 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中文版于1920年8月由上海社会主义研究社出版,图中为《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的封面和扉页
△第一版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
次月,书名更正后,改封面颜色为蓝色,又加印1000册,也很快售罄。
鉴于上海当时的政治环境,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中译本在出版时,印刷者和发行者都借用了“社会主义研究社”的名义。当时很多人渴望得到一本《共产党宣言》,却苦于找不到“社会主义研究社”的地址,于是一则“广告”便应运而生——
“……‘社会主义研究社’,我不知道在哪里。我看的一本,是陈独秀先生给我的,独秀先生是到《新青年》社拿来的,《新青年》社在‘法大马路自鸣钟’对面……”
△ 《新青年》月刊发行社旧址(今黄浦区金陵东路279号)
在这样巧妙的“广而告之”下,这个版本的《共产党宣言》很快售罄。
1920年9月,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第二版在沪发行同时,外国语学社在霞飞路新渔阳里6号(今黄浦区淮海中路567弄6号)成立。
在这所党培养革命干部的特殊学校里,陈望道亲自讲授《共产党宣言》,他特别注重结合时局、洞察当时的时代风云,关注和回答100年前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
当时,在这里听讲的学员有22岁的刘少奇、16岁的任弼时、18岁的罗亦农、17岁的萧劲光等。可以说,当时的许多知识青年都是由《共产党宣言》启蒙,进而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走上了革命道路。
资料:红色之声
责编:吴怡静
上观号作者:绿色青浦